如何看待“老龄工作新政”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张林
养老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谁来支付的问题。在传统社会这个问题是简单的,父母扶养子女,子女来养老。
但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依赖转移支付制度,养老金制度就是最主要的一种转移支付形式(被称为养老第一支柱),年轻人缴费支付,老年人来享受。这个制度有效率的前提就是年轻人比老年人多。比如2个年轻人缴纳养老费来为1个老年人支付养老费,那么每个年轻人只要支付20%的工资,就能保证每个老年人有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40%的养老金,而年轻人变老时也会享受同样的福利了,这样在现收现付滚续下,用20%的成本来为每个人获取40%的收益。这个模型是萨缪尔森在1960年代提出的世代交叠模型。
看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2016年的养老负担比(城镇人口)差不多是3:1,即有3个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来支付1个老年人养老金。按照企业职工养老金个人和单位各缴纳20%及8%来计算(个体户缴纳18%),老年人退休后的平均工资应当达到70%左右,而实际上当年退休后平均工资还不足48%,这里面或许有养老金的使用效率问题。
按下使用效率问题不表,还有多个因素使得这个养老第一支柱被侵蚀,首先当然是老龄化和低生育使得养老负担率越来越低,当年轻人和老年人差不多时,社会化的养老便完全没有了意义。其次是,随着医疗的进步,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筹资所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许多专家站台延迟退休。另外,通货膨胀也会使得当下的储蓄对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支撑作用递减。
当依靠社会化的养老体系越来越力不从心时,选择让养老负担更加回归家庭,也是无奈的选项之一。当然,养老还有其他的支柱,比如企业提供年金,个人增加储蓄,或者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当前老龄工作新政也提到了这些备选项。
但在新增人口增速递减,人口预期寿命递增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在大方向上最终会更加成为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而很难依靠社会筹资再分配来承担。
我与春风皆过客
在市场化养老极少有人能承担高额的费用,而政府的养老院进入门槛很高的时候,目前主流的居家养老模式无疑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
但政府的鼓励是一回事,现实却可能是很骨感的。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无论是居住在一个小区,或者临近的小区,都需要更多的住宅,对于都生活在本地的或许还相对现实一些,对于很多父母生活在低线城市,而儿女们在一线大城市的,想要生活在一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在北京房价是很多小城市10倍的情况下,对于很多收入不高子女,自己买房都是问题,更何况再承担父母的住房成本。
此外,如果大量的父母由低线城市进入子女们工作的大城市,城市的医疗设施能否足够,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