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资管发布2022展望报告
王衍行
对A股乐观:贝莱德究竟看到了什么?
管理规模逼近10万亿美元的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首次表达对A股的乐观态度。其理由:
一是认为政策已经向略宽松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经济方向后,贝莱德认为政策已经向略宽松转变。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政策发力维稳经济的靴子落地了。
二是“三大支柱”上逐步放松。中国在监管方面强调社会目标和增长质量,而非数量,这令一些投资者感到不安。然而,政策制定者再也不能忽视增长放缓,因而中国会在货币、财政和监管政策这三大支柱上逐步放松。经济增长放缓已达到决策者无法再忽视的水平,因为预计看到政策逐步放松的局面。贝莱德预判,随着经济周期放缓,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将会适度放松,监管政策也不会再加码。
三是拨云见日,认知到中国政策的转变。2021年,中国的总体政策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使偶尔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也朝着更大程度的国家干预和社会目标前进。各项监管行动及更严格的政策立场令一些投资者担忧,却清楚地表明了这种转变。前段时间,市场有可能误读了中国的监管政策。中国政策的转变逐渐清晰,也意味着监管举措带来的股票风险溢价已被定价完毕。
四是逢低买入的时机。中国股票当前的估值为合格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补偿,估值具有吸引力。就近期而言,贝莱德认为中国资产的前景相对光明。此前遭遇重创的股票提供了买入机会,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部分阻力因素已被计价,低估值正令中国股市更有吸引力。
五是投资必须客观。过于悲观是投资的敌人,贝莱德指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配置的低起点,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日益增长的份量不相符。目前全球投资组合中的配置表明,对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前景过于悲观——例如,将出现类似上世纪90年代日本那样的长期停滞。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市场的稳健魅力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令海外机构备加珍惜。
六是一种全新的资产定价范式开始。国际经济的大势利于中国股票市场。莱德认为,随着经济逐步重启,全球各国央行对通胀将保持更宽容的态度。经济活动的强力重启导致了严重的通胀压力和供应瓶颈,且多数发展中国家央行没有回应,这与以往新兴市场通常采取先发制人的紧缩政策截然不同。这是正在进行的“新常态”,标志着资产定价范式转移的开始。莱德认为:未来全球经济将与通货膨胀共存。贝莱德还预计通胀将持续并稳定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之上,各国央行将开始加息,但对通胀保持更宽容的态度,这将使实际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并支持风险资产。因此,该机构更看好股票。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资管巨头贝莱德的分析值得参考,仅凭两个关键词:规模10万亿美元、首次表达对A股的乐观态度,就足以令人振奋了。
但愿,这是A股投资机会的开始,久旱逢甘雨!
温和的强硬派
中美贸易冲突背后的意识形态对立,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每一个细节,理解的缺失造成了资本市场在中概股领域的诸多冲击。伴随着市场噪音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美国机构也开始尝试用中国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变化,这次发声的贝莱德还是之前桥水的达里奥,都可以视作是这个变化的一个开始。冲突来源于误解,合作来源于理解。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转型换挡是一次彻底的新旧动能的变化,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许多境内的机构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更何况境外呢。这种变化背后所必须负担的增速变化、旧产能所带来的轩然大波,都是不容易被理解、也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未来的资产配置路在何方,答案就在我们对于这种转型的认知,旧动能的估值将会越来越低,而估值高的新动能将会更受欢迎,马太效应将会愈演愈烈。而这种变化是中国最近15年历史上都前所未见的,把握未来的变与不变,把握未来的核心赛道,才能在未来的投资上获取先机。
杨三四
6天前,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约为216.56亿,与今年5月的217.23亿的历史最高值相比,差距不到1亿。最近3年,全球知名资金流向监测和研究机构EPFR持续发布利好中国资本市场的统计,其中去年年初全球800多只基金管理的近2万亿美元资产中,对中国股票的配置达到了近四分之一。可见,不仅是贝莱德增配A股,还有不少其他外资机构也在不断对中国优质资产进行积极布局。
贝莱德对增持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很详细,但追其根本因素还是在于相信中国在面对美国收水的情况下能挺过去。尽管最后结果如何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几乎大部分输入型金融风险传导至中国都需要差不多1年的时间。即便因为当前经济全球化紧密度比过去更高了,估计9个月的时间也还是有的,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主动实施不少的宏观调控来对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