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调查,如何改变“唯收视率”现状
李良东
客观评价往往也不那么客观,如果客观评价的取向不正、过程被干扰、结论被设定。从赢得收视率变成购买收视率,这种干扰客观评价的动作其实就是欺诈。问题不是说欺诈不对,更要命的是为什么那么长时间的欺诈行为竟然能大行其道。剧场效应?劣币驱逐良币?猪油蒙心唯利是图?
很多事情我们都需要借助第三方评价,各类考试、评测、外卖服务评分、书画文学作品评级或挂拍、权威专家点评论证等等。收视率作为第三方数据,直接影响作品版权销售以及市场投放的效果评估,收买收视率又不被监管当然会成为博取名利的捷径。制订标准和评价规则,即拥有对该领域相应的话语权。但如何确保这些评价的公正性、严谨性、科学性呢?由谁来监督这些评价者呢?
在科研领域,饶毅公开举报李红良、裴钢、耿美玉学术造假后被反诉,索性是上海庭审驳回了耿美玉的诉讼,让饶毅获得了惨淡的胜利。而最为魔幻的无疑是“向裴钢举报裴钢”的壮举,但然后呢?一地鸡毛。如果连严谨的科学研究领域尚且如此,那么社科领域就更是不知所云,基本就是比谁头衔多、头衔大、声音响、不给不附和者空间的手段多而已。
政府推进精益化管理,首先从流程上做了规范,已经大大压缩了弄虚作假的空间,但心术不正的总归可以搞出新花样来。要想风清气正,可以进一步加大对作假者征信的管控力度,可以鼓励更多开放性的社会监督,更应该让饶毅们更多支持和空间。
孙渺
收视率造假一直就在影视剧行业里面存在着,在我们还没有习惯于上视频网站观看付费视频之前,比拼收视率是各个电视剧制作方甚至地方电视台的工作指标之一,而其中可以操作的灰色地带已经成为了行业潜规则。到了视频网站时代之后,收视率变成了观看量或者点播率,这个数据就更水了,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个我们听都没听过的电视剧,在某某平台上播放量上几亿几十亿,只能说之前收视率造假的老黄历如今又有了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