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音乐二十年来最大的虚假繁荣
2021-12-26 19: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半个月前,澳门举办了第三届TMEA音乐盛典,十大热门歌曲榜单和前两年一样,全都是没听过名字的短视频BGM。而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全球音乐报告》,过去三年是中国音乐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连续跻身全球前十的三年。艾媒数据的预测里,2021中国音乐产值光在线这一块儿就超过了420亿。 很难想象,一种流行文化,在舆论和数据上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割裂,就像一个笼罩在生产线上的黑箱。而黑箱两头,是被驯化的民意,和被反噬的创作者。 | 相关阅读(蓝字计划)
53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作为一个普通听众,不能像专业乐评人那样对时下的音乐点评,也不好说华语乐坛如何如何,仅仅作为一个听众,说说我对这些年听到的华语音乐的一点感受。
首先,我并不认为现在还在听周杰伦十几年前的歌就显得当前乐坛的悲哀,实际上还在听更早的beyond音乐的大有人在,西方也还在听Beatles和皇后乐队,玛丽亚凯莉的圣诞音乐也是年年圣诞上榜,经典的就是经典的,这个不会因为时间过去而消磨,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后还会有人听周杰伦。
那么,现在为什么会认为华语乐坛虚假繁荣呢,在我看来,现在无论是音乐,绘画和电影等艺术形式,都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是迎合流量?还是潜心打磨经典?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崛起,人们越来越变得对欣赏艺术快餐化,热闹化。一曲文字堆砌的古风歌在抖音里转一圈,便成了洗脑神曲,你说有多艺术?一众听者说不出来,这就好比匠气十足的彩绘牡丹,旁人只知道其艳丽,而懂行的人说这匠气十足。这里,我就要说审美了,之前电影《沙丘》出来的时候,有些人说节奏缓慢,有些失望。这就是典型审美流量化和短视频化。长时间接触短平快的,你很难想象达芬奇4年才画出蒙娜丽莎,你很难想象用心谱曲作词“天青色等烟雨”而“等”来的《青花瓷》。
对于华语乐坛的事情,影响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我认为一个普遍而深层次的问题还要归结为审美能力,音乐创作者有审美,观众也要知道什么是美,这一点我相信对中国电影和中国品牌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