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等七部委重磅发文,“剑指”金融产品网络营销
| 相关阅读(每日经济新闻)
陈燕
央行、工信部、银保监证监等七部委选择在2021年12月31日跨年夜晚上重磅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笔者感觉是实实在在重拳出击,为新一年定下来了着力整顿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乱象的监管基调,很有时点意义。
其实这两年,在资管新规最后的过渡期内,监管部门一直在整治互联网存款、异地存款、互联网保险等业务,同时对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理财销售业务涉及互联网营销的部分也持续做修订和规范。过渡期结束,新年伊始,这次监管出手定向精准打击:一是店大欺客的互联网三方平台,动辄默默跳转、绑定开通一键购买金融产品;一是以各种网络大V带货,诸如有一定知名度的退休官员、学者、演艺明星、运动员、企业家、草根名人等。
作为一名身处魔都的金融从业人员,笔者这一两年一直困扰于每天收到各种骚扰电话,每月收到几十条关于各种形式的备用金、授信借款服务推销,电梯内外屏幕经常播出某些名人代言各式理财平台的轰炸式广告。在这样的不定向、过度宣传的背景下,监管发文内容显得如此接地气。
其实,金融行业天然是严肃的、专业的、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产品与消费品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影响的是个人的资产负债问题;后者是价格与价值的权衡,影响的是个人的成本费用问题。金融产品的每一次买入和卖出决策都应该是专业的、审慎的、定向的、与个体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配置计划相匹配的个性化决策。而消费品的决策相对简单和随意很多。
因此金融产品的推介、宣传、售后服务必然是有门槛的,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来从事。金融行业起伏和金融资产波动,始终伴随着经济周期,长期的坚定的信任只能来自于客观专业,勤勉尽责,而非光辉形象。不论是网红名人,还是第三方平台通道机构,都不具备专业能力,过去借助网络便利夹带私活,模糊经营范畴,钻监管套利的漏洞,这些乱象希望在这次七部委联合行动下得到有效整顿治理。愿金融市场各类产品的评价、管理、顾问服务向着越来越客观、专业、有序的方向发展。
引領Manuel
这让我想起典型的例子:《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为泛亚贵金属站台,被血本无归的投资人们围殴,外号江左霉狼的经济学家郎咸平,除了代言泛亚,还有快鹿、鑫琪资产、望洲财富,还有他儿子参股的合拍贷一个比一个结局惨。其实,专家、学者代言跟明星戏子代言没什么不同,只是加注了所谓的专业背书,普通投资人过于迷信他们而已。更隐秘的作法还有很多,比如花钱举办什么高端金融论坛,花钱却作为活动的协办方,不花钱利用公关和场外手段请某些权威机构(比如人总行、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请这些监管机构的在职官员和某些大机构的大咖们发言…
奥秃曼
用演艺明星做代言人或者拍广告,是P2P流行的那几年,很多理财平台的宣传手段之一。不过,基本上用了明星做代言来吸引客户的P2P平台基本上都爆雷了,我记得汪涵等代言过的明星,也因为理财无法兑付而成为众矢之的。投资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行为,这不是在超市买洗发水,不应该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涉,有了前车之鉴,就算监管力量不出来规定明星不得推荐金融产品,我看也没什么明星敢接这类代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