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GDP突破110万亿,增速8.1%
钟正生
2020新冠疫情以来中国GDP实现了5.1%的年均增长,在增长总量有所放缓的同时,结构转型特征突出。这体现为:1)传统稳增长动能——房地产和基建增速落后于疫情前水平;2)与绿色转型相联系的高耗能产业成为拖累2021年工业生产的主要领域,而装备制造类和高技术类行业获得了比疫情前更强的增长动能;3)疫情催生的线上类消费与疫情限制的线下类消费呈两极分化。
面向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上面临着更大考验:一是,外需牵动着国内出口-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的链条,2022年出口从高景气向常态回归可能对此形成挑战。二是,2021年12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增速转负,呈现出失速下滑局面。从房地产销售的连续负增长来看,2022年1月17日央行下调MLF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0bp,我们认为1月20日5年期LPR报价有望同步下调5-10bp,作为稳地产的重要一环;从房地产新开工的持续扩大跌幅来看,亟需切实加大对房企并购、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的支持力度,促进开发商的预期修复,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股票市场所先行反映的2022年初基建投资强势增长的预期,能否落地存疑。我们认为,2022年围绕新基建、重大项目、保障房的投资将会加速增长,一季度由于资金供给错位原因,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抬升,但不宜高估其持续性和幅度。四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成为消费复苏更重要的约束因素。
我们认为,随着“双碳”政策顶层设计的出台,当前中国经济供给端的约束已缓和,从更好平衡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回调改善中下游利润,这两个方面对2022年中国经济企稳提供支撑。但需求端除制造业投资外,对经济复苏的制约愈发明显,需要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多措并举,避免经济进入“总需求收缩-居民消费能力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下降-需求进一步收缩”的下滑惯性之中。对资本市场来说,可沿着“新型稳增长”布局符合产业政策引导方向的自主可控、专精特新、数字经济成长股,债券市场则进入担忧“宽信用”显现的“鱼尾行情”,央行宣布降息后国债期货冲高回落就体现出其近期上涨乏力。
刘春生
2021年全年经济数据出炉,经济增长8.1%,保8成功,对于世界经济贡献巨大,也增加了政府、企业、居民的信心。
但2021第四季度增速4%,季度增速下滑明显,由于2021第一季度增速为18.3%,在基数效应作用下,2022年第一季度增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临近2月,疫情多点散发,天津、河南、西安疫情较为严重,这些都是人口大省、大市,对于春节期间的消费影响很大。小微企业、中小商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预计2022年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恢复的态势,整体年增长率将在5-5.5%之间,为达到目标,宏观政策要积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
张奥平
在IMF最新预测中,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5.9%,其中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增速分别为6.4%和5.2%。中国经济实现8.1%增长,再次领先全球经济增速与新兴市场增速。
在经济总量数据可喜可贺的背后,我们更需关注的是,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则需要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速的前提下,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而从短期来看,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反复,中国经济正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政策发力将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也将更有机地结合。
一、2021年经济增长“由高到低”的成因:全球“上游通胀”造成中国“下游通缩”
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实现“由高到低”的走势,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从外部来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全球供应链、能源等问题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维持高位,造成全球“上游通胀”的局面。而全球的“上游通胀”问题则造成了中国经济持续性的“下游通缩”难题。
从内部来看,为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更为长期平稳的发展,多项行业政策进行结构调整;以及在双碳目标下的能耗双控、限电限产,使得大量中下游中小企业面临上游成本冲击的发展困境,市场主体预期持续转弱。
而伴随着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正确认识”,进行适度的政策纠偏;和保供稳价效果的有效显现(如煤炭、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明显);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速缩减退出;国际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全球供应链紧张局势逐步缓解,中国经济的“下游通缩”以及市场主体的预期转弱将得到有效缓解。
二、2022年经济增长“由低到高”的内涵:政策发力与市场回暖驱动经济走向复苏
2022年的中国经济,将实现“前低后高”的稳中求进之势。从内部政策层面来看,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七大政策部署。其中,在宏观政策中的财政政策部分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货币政策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这些政策皆表示出经济中“有形之手”将大幅提升扩大内需的效力。
此外,通胀数据12月CPI、PPI呈现出的双回落态势,以及其剪刀差持续缩小,则为2022年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为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给出的中国央行两大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宽松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政策发力将适当靠前(2022年1月1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操作和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本月进行超额续作MLF并实施降息)。
而伴随着政策发力的适当靠前,供给冲击的有效缓解,以及内需的逐步恢复,中国经济将于二季度前后走出此轮短期周期中的衰退期,进入新的一轮复苏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外部来看,虽然2022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速缩减退出,以及伴随着全球疫情的恢复,美国、日本、德国等出口强国出口份额实现回升,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将逐步走弱,但近两年我们建立的“出口优势”,如产业链完备、供应链稳定、技术升级等,将难以消失,这也将在“双循环”战略下为经济发展贡献更为长期的价值。
三、2022年经济亮点: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将实现更为有效的结合
目前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在2021年已达到1.2万美元左右,接近世界银行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世界银行2020年7月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最新标准为人均GDP12535美元)。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而经济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底层动能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依靠资源或者廉价劳动力),向技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微观主体创新发展活力)的跨越。
在近两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八项重点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首位;在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七大政策部署中,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从数据来看,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尤其是其中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是疫后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2021年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14.2%,比1-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2%、6.4%。
此外,通过先行指标PMI数据可以看出,高技术制造业未来将保持较快的增长。2021年12月,高技术制造业行业PMI为54.0%,高于临界点,行业保持持续扩张态势。高技术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56.1%和51.7%,高于2021年11月2.9和1.1个百分点,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用工量在不断增加,行业发展持续向好。
虽然,伴随着政策面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转变,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度在逐步提升,但是,贡献70%左右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依然难以破解,它们往往缺乏大量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难以实现债权融资发展,这便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挤压了中国经济的创新空间。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资本市场的全面注册制改革,以及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设立,将促进资本更好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循环方面的重要功能;使得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从而持续深化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魏衡
2020年提供了低基数
2021年的经济增长是送分题
2022年是考验经济韧性的关键年
经历了2021年,很多投资者对政策力度的坚决果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开始线性外推,认为未来一直都会延续强力政策的风格。
其实,正是因为去年是难得的没有保增长压力的时间窗口,很多需要长时间来慢慢调节的重大趋势方向,都把去年作为政策元年开启,让大家知道「这事是要玩真的」,而具体执行的力度,在未来会是灵活适度的,兼顾长期政策目标和短期经济发展的。
换句话说,今年将是政策空调从制冷调节到制暖的一年。
闪光的假面
虽然稳居世界第二,但也需要意识到差距,比如基础科学的研究、基础创新我们比第一名还差的远。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主要的数据指标。2020年,中国GDP突破百万亿元人民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增长了275倍。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也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也需要防止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裹足不前。
浅白色的蒲公英
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态势强劲,经济增速国际领先,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结构转型取得成效,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所言,这一切都为“十四五”打下良好基础,打开良好局面。2021年中国经济有不少亮点,虽然也存在不少担忧,但瑕不掩瑜,只要脚踏实地地克服每一个问题,直面挑战,中国经济还将继续绽放独有的光彩。
2021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8.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疫情冲击,供应链受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复杂因素下,中国经济仍然能够迎难而上,在全球范围表现出色,这是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的充分体现。
但目前全球仍然处于复苏的轨道上,应该继续关注科技创新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2022还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障经济不断发展。
白杨
作为一个青年,我的发表可能没有多么专业,在我的生活中经济压力还是很大,虽然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我观察过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感觉身边的人除了赚钱根本就没有任何念头,而且每天朝九晚六工资几乎是死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学生普遍很廉价,国家的经济是发展的很快,快节奏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能够适应,但是节奏太快有太多人跟不上,这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而且对于数字经济,我们都只是看看而已,并没有震惊,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数字越大越好,还是平稳好,有的时候很迷,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数字,没有很多感觉。都说新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但我认为只有20%的年轻人是幸运的,相对于80%的人青年是被遗弃的。
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请给我讲解一下,新时代的青年很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