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重磅!央行最新数据出炉,两大指标创历史新高,什么信号?

2022-02-11 08: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2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1月信贷社融增长实现“开门红”。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为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社融增量达到6.17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同样创单月历史最高。受信用派生走强等因素影响,1月广义货币(M2)增速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上月末增加高达0.8个百分点,反映出宽货币的见效。 | 相关阅读(券商中国)
50
钟正生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月金融数据成色如何?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远超市场预期;社融存量增速也提升了0.2个百分点至10.5%。1)社融结构:信贷“开门红”、直接融资增加和表外压降速度放缓三方面因素共同支撑了社融的回暖。2)贷款结构:在信贷“开门红”的背后,企业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同比大幅放量,中长期贷款虽有改善,但幅度有限(与2021年同期相当);居民户购房和短期消费意愿不足,居民部门“加杠杆”需求疲弱。3)货币供应量:春节存款“搬家”、居民消费需求疲弱、地产销售低迷三重因素影响下,企业部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加剧,M1增速由正转负。
如何看待宽信用的持续性?居民疲弱的贷款需求仍显拖累、企业中长期贷款回升的可持续性,是后续宽信用的两大隐患。我们认为:1)在强烈的稳增长诉求之下,针对居民消费的刺激政策有望加速推进、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调整,不必过于担忧居民消费需求疲弱对宽信用的拖累;2)绿色基建、传统基建、制造业及其他行业将成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有力抓手。适逢“二十大”召开之年,无需怀疑稳增长的决心与未来两个季度宽信用的可持续性。
后续货币政策如何助力宽信用?1)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支持作用。2)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及MPA考核对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指导作用。3)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释放LPR改革红利。4)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弥补基础货币投放缺口的同时,为银行提供较低成本的资金,进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5)政策性降息。1月“宽信用”的落地情况较好,但其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如房地产拖累下经济减速风险加大,不排除政策利率再次微调的可能性。
下一步资本市场向何处去?超预期的1月金融数据有望打破市场对于“信贷塌方”的担忧,稳中向好的中长期贷款亦有望推动经济增速的企稳。债券市场方面,长端利率债在当前点位的调整风险偏大,即便政策利率仍有进一步调降的可能性,但其博弈价值已然不高。股票市场方面,经过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整,宽基指数已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具备较强的配置价值;“自主可控”、“专精特新”、“数字经济”等成长股的估值与业绩增速匹配度已然较高,股票市场有望在宽信用实效的推动下开启反弹。

50
兰香

兰香

长期跟踪研究金融和新产业

此前在1月中旬左右,草根调研数据显示,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数据并不理想,同比出现下降。之后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明确表示,要充足发力,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刚刚发布的1月新增社融创历史新高,呼应了刘副行长的表态,真正打响了稳增长的第一枪。

“你永远可以相信央妈。”有人如此调侃。但稳增长不能仅靠央行,还需要各部门协调发力、前瞻行动。尤其是以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同比继续大幅少增,反映了当前居民购房意愿不足,需求乏力。房地产市场下滑态势如果不及时扭转,仍有可能导致信贷出现一定“塌方”风险。

不过,开门红的社融数据对于股市应该有一定的提振作用。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是,信达澳银基金昨天分析指出,目前无需对市场整体过度担忧,应珍惜2800点以下的创业板及3400点以下的上证指数。近期市场调整是市场短期非理性情绪的集中宣泄。展望后市,前期跌幅较深的行业具备短期反弹内在动力,建议耐心持有。

27
刘春生

刘春生

经济学博士,博士后,财经评论员

社融数据主要是货币需求,M2数据主要是货币供应,央行的数据显示,这两大指标近期都创了新高,表明货币需求和供给两旺,这对于面临增速下滑中国经济而言难能可贵,毕竟民间投资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而如果没有足够旺盛的货币需求,货币供应的增加将主要带来物价的上涨,即通货膨胀。
随着疫情逐渐控制,春节假期的到来以及冬奥会的胜利召开,中国经济的回暖趋势正在呈现。
2022年,挑战很大,希望也很大。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