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集体唱多人民币资产:去A股,那里正在复苏
温和的强硬派
事实上,海外资金长期以来就有“聪明钱”的说法,在A股历史上的几次大波动中,外资基金或投资者都有不错的表现,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相比于许多人对于外资的盲目崇拜,我更想探讨的造成这个现象背后的成因。
首先,境内机构投资者长期处于极大的投资压力中,来源于投资者的压力传导到投资中来,不可避免会造成投资结果导向化,或者说是投资短期化。有基金从业者开玩笑说,我们不是赛马而是赛狗,这种现象到近期还有所投射,私募基金预估净值,说白了也是应对投资者的“急迫”要求。我不苛责境内的投资机构,但这种全行业的“焦虑”将会导致我们所有人都成为输家,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其次,境外的机构从投资逻辑上就是坚持大类资产配置,少做择时,无他异也,但坚持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的相关逻辑(再平衡),确实可以起到低买高卖的效果。对比境内许多投资者希望赚到每一分钱的焦急心态,境外机构更成熟的心态和更系统性的方法,却意外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底是信奉主动投资,相信自己能战胜市场,还是老老实实做资产配置,获取中国经济的贝塔和阿尔法,我们似乎又被上了一课。
最后,境外投资者也不绝对是成功者,以去年大卖的桥水中国为例,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桥水中国的宏观对冲产品相比于凯丰和半夏都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了少数机构的成功,就以偏概全,认为外资机构都是神仙,那我觉得就走入了另一个不必要的极端了。外资机构说得对,我们就认真听,做得不好的,我们也要及时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兼听则明”!
张鹏
随着美联储会议纪要相对平和,全球市场得以喘息,A股和港股市场也相对受益,但回撤和情绪修复尚需时日。
年初至今,A股高估值赛道轮番被抛售,低估值信仰也难以持续,投资体验都不好。目前来看,尽管外围气氛缓和,A股整体表现依然不温不火,指数和行业分化较为严重,大基建支撑上证指数走稳,中小创落后大蓝筹。目前阶段应该更加关注市场的主要矛盾和行业的边际变化,静待更为明确的信用扩张信号。
作为“稳增长”大方向之一,业内普遍认为基建投资上行趋势确定性更强,基本面将迎来积极变化。但是,基建投资对于稳增长一时有益,对股市大盘部分有益,不能寄望过高。原因就在于,基建投资对于经济扩张的边际作用有限,这部分也会挤占信贷资源,真正股市起来需要靠经济和信用双扩张、经济(消费为主)需求带动货币和信用需求,推动收入和消费双增长,体现为社融、社零、CPI的正向增长。
遗憾的是,近期CPI、PPI同比涨幅均下行。数据显示,受猪肉价格继续下行影响,1月份CPI同比涨幅降至“1”区间,同期煤炭、钢材等行业价格走低带动PPI继续回落。可见,天量社融对于终端需求的传导具有明显的迟滞梗阻效应。目前香港疫情正在急剧增加,如果考虑偷渡客有可能大幅扩散疫情到内地的情况,疫情防控会导致经济下行更大,稳终端需求更加重要和紧迫。
另外,我们对于A股、结构性机会应该有更深的体会。A股市场一个特性是“政策市”,不同的政策导向以及市场定价机制不足,导致了存在结构性的“套利”机会。当“稳增长”成为当前的方向和逻辑主线时,相关的基建、周期板块国企和少数民企受益,这种政策性机会就是一种套利机会,持续时间不会长,偏向交易性机会。而消费、成长暂时会受冷落,因此等待复苏的时间也会长一些。反过来说,对于这些相对更具有长期景气度和确定性的机会,在它们受冷落的时候也正是可以适度逆向布局个股和基金的时机。(公众号“财富鹏论”)
古德曼soul
外资一直对中国市场的潜力充满信心,而随着中国金融系统不断开放,外资涉入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不过,去年一系列反垄断、安全审查和双减等政策压力之下,受到政策压力惊吓的外资对手中现有持仓的中国股票进行调整,这也是部分外资开始撤出中国的原因。到了今年,反垄断常态化之后,基本上政策对市场的冲击力度已经减小,这个时候正是重新回来布局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