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7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意味着什么?
Linapp
金融民主化是走向平等社会的必经之路,而银行业的民主化是关键一步。银行业从服务于富人的原始角色,到普惠金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进程远未结束。在少数国家,甚至刚刚开始。
根据《贫穷的本质》书中的实例分析,在正规金融机构开设低成本储蓄帐户,有利于穷人摆脱高利贷、延迟消费和应对意外事件,从而提高摆脱”贫穷陷阱“的机会。
”何不食肉糜?“。对于与贫困线缠斗的人们,一分一厘,关乎生死,哪里有金融精英们眼中的安逸和浪漫?
张国防
生活的多样性,与常常说的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是这个星球丰富多彩的所在。
以单一的一种视角,猜度甚至定义、怜悯那些17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们的生活,有时候可怜的倒不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们,恰恰是给予猜度和怜悯的群体,他们就像最近一场“世界华语辩论赛”中反方天津大学队对正方北京大学队说的一个观点:Metaverse中纯粹虚拟的部分,是一个人为设置参数的世界,在其中,自以为拥有整个宇宙及其话语权,思维活跃、创新精彩、迭代不断,但其实是在一个程序球里面蹦跶,离地半米之内的自嗨......
也就是刘慈欣先生说的:人类的未来,要么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常年沉迷在VR虚拟世界。如果人类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仅仅虚拟的元宇宙,将引导人们走向末路......
同时也就像仅在“头条算法”里看,或者叫做学习信息,无论如何的勤奋、努力、天赋异禀,终归卷的N次方中困在算法界定的单轨、单片信息维度中......
算法程序球中,连概率都是设定的,唯一有希望的机会,是出现BUG......
类比一下,太多写出或者敲出文字的人怜悯来自于乡村城市游民群体,但其实走进、蹲下和这些兄弟姐们待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个个体都有自己自得其乐生活时空卷:不爱吃香菜的,就算一顿饭再简单朴素,也不会多加一片香菜叶;他们炒菜的时候,也会自然说出“看”到了香味从锅里跑出来 -- 这是一种文学角度的“通感”......
有些生活在五环内久了,总觉得县城乡村没有科技创新也就没有现代文明意义上的贡献;但现代文明的贡献,仅仅是创新吗?恐怕,消费要素的权重,与创新可以并肩,甚至还大于创新;以及,从500年前发现新大陆继而形成了大西洋统一大市场,继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经济学得产生和发展来说,是统一大市场的消费为先,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在后; 当下,大陆经济体的核心竞争力,显然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市场消费力......
当然,他们肯定也有困顿,但哪个群体、哪个个体,没有困顿呢?
全球现代化虽然蔚然未艾,但对于现代化,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是趋之若鹜的,比如一些中东伊斯兰的人们。那些个自认为善意的怜悯,有意思的大都是自身院墙内的固步傲视,恰如
这种即便是善意的傲慢和错觉,是编织他们自身元宇宙程序球的基本要素,而不自觉的忽视了程序球外的生活多样性、自主性、存在性;自以为苦口婆心的救市,却成了不太礼貌的打扰,同时随着这样的元宇宙程序球话语权的强大形成对多样性的覆盖和碾压,获得了看似稳定、正确、一统的太平盛世......
也许,这也是当下一座座城市虽然人口角度愈发成为超级都市,但却越来越安静的原因所在;大家都在编程好的一个程序中,看似热热闹闹的却都是按图索骥……
拿根木棍当马骑,自己跑的两腿稀酸,还以为马儿跑的四蹄生烟……
生活是一张披萨饼,360度,大家都只在5度、10度、18度、30度里,任谁也没有360度视角;同一时间段中,在清华读书,那就无法领略隔壁北大的风范,也无法体会MIT、哈佛、斯坦福、剑桥的发生;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灯光下面前画着各种公式方程的同时,他们背后区域的更多是他们错过的,比如吃一份北京卤煮的五味杂陈,或者在李白一样的世界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当然的,这里其实并非辩论讨论有无银行卡的好与不好,而是一种思维架构的多层次跃迁下的自我和对他人尊重;这也是投资领域的底层基本要素......
===
杨三四
用手机支付购买一件商品,在证券公司开个户,购买一个保险产品……这些我们很多人认为在国内似乎顺理成章的个人金融行为,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却难以达到。很多时候,我们的直觉和生活经验并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基本面貌,全球超过70亿人,但有17亿没有银行账户,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样的现实说明的是,虽然科技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创新,为提升金融包容性创造了必要条件,但金融的包容性仍然远远不足。
出现没有银行账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银行在该地区没有开设分支,也许开户需要很多文件、资料,开户还要收管理费,导致有人不想或没办法开。但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根据网上数据,估计80%有手机,能连互联网,这些人有可能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享受到金融服务,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实现金融的普及。实现普惠金融是一个很好的远景,也是客观存在的需求。
王衍行
全球范围内,时至2022年,仍有大约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1.5%,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没有银行账户可能是贫困的代名词,而获得金融服务可以成为摆脱贫困的一个桥梁。
银行账户是资金的安全港湾。当一个人拥有了一个账户和一个在家庭以外存钱的安全场所,他就掌握了更大的财权和对家庭收入的支配权,同时,在极端情况之下,银行账户比持有现金实物更安全,例如,防火、防盗、防丢失等。
有了正规的储蓄和借贷渠道,人们就能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可以留出一部分钱用于救急、孩子上学或者做小生意,这是走出贫困、走向更平等的重要条件。
拥有银行账户,当灾难降临时,如,自然灾害等,可以拥有一个应急资金来源,能使人不致于走投无路,陷于被动。
总之,当今世界,无论是消除贫困还是普惠金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苏牧野
这个世界上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的数量,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即使在美国,根据2019年的一项调查,也有5.4%的家庭没有银行账户,主要有几个原因:或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满足最低余额要求,或者是因为不信任银行,或者是因为自身信用欠佳。其中,失业者不拥有账户的可能性要比有工作者大四倍,因为前者不能定期收到工资打款,就没有资格在一些银行开户。
而不拥有银行账户,可能反过来带给人更沉重的经济负担。比方说,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的刺激补贴,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的。没有账户的人,不管是兑现政府支票,还是向金融机构借贷,都要付出比拥有账户的人更多的代价。比如有人计算过,没有账户的人如果要找商店或专门的兑换机构去兑现一张1400美元的政府补助支票,要支付60到100美元的现金。
其实,移动手机的出现,已经大大改善了金融普惠性,而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则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区块链许了人们一个“去中心化的,满足支付、储蓄、转账和资金保障四大需求”的梦想,但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建立开放且可共同操作的支付框架,确保反洗钱、反恐怖主义的合规性,展开跨境支付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