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宣布暂时关闭在俄850家门店,肯德基、星巴克也纷纷“撤离”
李彰柯
就像一个轮回,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让西方企业像30多年前突然进入俄罗斯那样突然纷纷从俄罗斯撤出。如今正在撤出和准备撤出俄罗斯的西方品牌,可不止麦当劳一家,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和壳牌正加紧剥离在俄罗斯的投资;苹果、谷歌和FB都缩减了在俄罗斯提供的服务…这些西方品牌的撤出,可能是因为多个因素的叠加,而西方的制裁算是其中之一,卢布的暴跌,以及跨国公司希望保护在俄职员,这都在相关考虑之内。
苏牧野
在撤离俄罗斯市场的西方企业大潮中,餐饮类企业是反应比较慢的,但这也好理解——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俄罗斯人还是乌克兰人都要吃饭,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说,提供餐食似乎都是最“无辜”的举动。现在它们撤了,受苦的还不是老百姓?高官和将军们又不会是麦当劳的常客。
所以,为什么西方投资者还是在催促这些公司撤离俄罗斯呢?我想了想,除了发出割袍断义的象征信号,实际影响的传导机制大概是:这些企业撤出俄罗斯——俄罗斯人民既出于羞辱感,又出于切实的生计困难,转而更多地反对这场战争和它的发动者——他们采用某种方式把发动战争的当权者赶下台。但这个链条很长,在起到最终效果之前,受难的还是平民。
所以撤还是不撤、怎么撤,很考验企业的智慧。百事可乐的做法就比较令人欣赏:它将暂停在俄罗斯的汽水销售,包括七喜,但将继续生产销售牛奶、乳制品、婴儿配方奶粉和食品,这既是一种人道主义努力,也是为了让它在俄罗斯的2万名制造业工人和4万名农场工人继续有活干。同样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麦当劳表示将继续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员工支付工资。
联想到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方兴未艾的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此前基本都局限于企业层面,而这场战争让人们思索,是不是应该将国家行为纳入到考虑之中?也就是说,不在企业控制范围内的国家行为,会如何影响企业的ESG践行?如果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是不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企业,以及与之做生意的所有外国企业,都要接受某种程度的ESG“降级”(或者增加其风险因子)?如何避免惩罚无辜者?一场战争中,又如何界定“无辜者”和“帮凶”? 在商业已经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因为一场战争,这些问题都被推到了逻辑推演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