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抖音等公告:禁止蹭空难热度及发表不当言论
李良东
空难引发的传播在媒体、自媒体、社交圈的助推下极速展开,利用重大的悲情事件给自己引流的做法不仅引起了诸多严肃的新闻工作者的愤怒,也让公众对重大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有了更多认识。
公众传播的主体对象是公众,但在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时,受害者家属与亲友是优先于公众的。如果无法与家属和亲友共情,无法抑制所谓的“发布冲动”而公开对家属与亲友二次伤害(或长期伤害)的信息,那就是缺乏新闻伦理的做法。而事实上,传播过程中的乱象远甚于此。
某记者哭着发布了一段现场视频,但他是否考虑过有些家属和亲友并不希望公众看到这让人痛苦的地方,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似乎共情的悲痛满足某些人对现场的好奇心”而已。某些自媒体拼凑着各种来路不明的信息,煞有介事的录成所谓痛心的讲解视频,甚至不惜以各种方式暴露死难者、家属、亲友的隐私,来标榜自己内容的“独特、惊悚、稀有”,并从来不会忘记请大家加关注。
在迎合大众和坚守传播伦理之间,不仅体现着专业程度,也体现了基本的社会道德。当新闻伦理只能对新闻媒体起到规范与约束作用时,在自媒体泛滥和社交传播无孔不入的时代,可以以“传播伦理”来对消费悲情的信息进行劝诫。当然这也会引发针对内容审查合理性的担忧。
由这个话题略微引申一些,既是对当前信息化社会公众传播的治理问题。当人类社会的群居性从线下到线上线下同步时,公众传播已早非新闻媒体的特权,并已经在语言转换、语义识别和随时随地多平台、多渠道公开发布过程中,超越了地域国界、种族文化、时空交错的障碍。俄乌战事中的舆论战中,双方甚至多方的信息捏造、操纵与纵容,所造成的混乱早已不仅仅在俄乌境内,而是遍布全球。
当我们无法对新闻传播和公众传播报以更高期待时,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让自己保持客观与冷静,更为思辨地看待这纷杂、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从常识出发尽可能地避免人云亦云。
石景山辛芷蕾
在这个流量变现的时代,蹭热度和爱钱一样,快成了天性的一部分。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蹭热度也要有道德边界。与人命相关的话题最能博得人的眼球,更何况空难这种群体性悲剧事件。
灾难的严重性通过流传出的视频和现场图片可以想见,搜救结果是否能有生还,每个人心里都有了判断。即便如此,在正式结论盖棺定论前,但凡正规媒体在语言运用上都会字斟句酌,与悲剧最坏的结局保持着界限,哪怕现实已经无限接近。
科技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是媒体,都能发声,不专业是合理的。但在这种悲剧面前,不妄下评论,不为了热度带节奏,保持对逝者的敬畏,是发言者生而为人是否合格的标准。
Kessy Shan
发生在昨天的MU5735空难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在微博和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不过,这也吸引了很多自媒体或者短视频博主为了蹭热点、吸流量的操作。本来缅怀受难者,呼吁彻底调查,也没有什么,但是从昨天开始,很多自媒体已经根据某些真假难辨的视频、自己对航空业一知半解的了解,开始散播谣言,这对受害者家属可以说是一种二次伤害,对于平台来讲,对这样的散播谣言的行为肯定还是要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