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现身汽车动员会,恒大重组时间表明确
陈方勇
有一段时间,地产圈总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人们称之为“不解之谜”。比如谁家的钱都从哪来的,比如为啥总是谁来做接盘侠,比如为啥明显算不过账来还有那么多家在疯狂的抢着当“地王”……
既然叫“不解之谜”,显然就是有违常识,是大多数人用常理没法解释的现象。这其中,一度以黑马之势狂飙突进的恒大就创造了很多难以解释的“奇迹”,比如押对了足球,不仅拿了几届亚冠冠军给中国人长了脸,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甚至可以为国足去高新聘请主教练,然后还多元化发展,进军饮用水行业,进入保险业,甚至还造起了新能源车……
一度业内猜测恒大的背后是有高人的(这大概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相信关系的力量),不然怎么会点踩的这么正,典型的“又红又专”的代表,既忠君爱国,又高调赚钱。恒大大概是用最短时间超越万科成为各大排行榜头名的。之前似乎有个魔咒,谁超过万科当了老大屁股都难以坐稳,要么就是后劲不足,要么就是自身出了问题,先行崩溃了。恒大超越之后似乎就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很长时间TOP4里“碧恒融万”那三家就如同三头凶猛的恶狼,带动着整个行业疯跑起来。
关于这个排行榜一直有很多争议,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门很好的生意,原来只是一家做,后来至少是有三家,彼此的排名不尽相同,但不影响各自有各自的信徒。这个排行榜除了代表一种荣誉(类似胡润那个富豪榜),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作为金融机构授信的参考,在那个笃信“大而不倒”的年代,高歌猛进的影子银行们遇上了高歌猛进的房地产业,一个饥渴的要钱,一个饥渴的放钱,只是需要一个可以拿来安慰风控的东西,排行榜就这样恰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大家不是不知道风险的存在,不是不知道高增长的背后是高杠杆的支持,只是心照不宣,相信总有接棒的,这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可以继续玩下去。
恒大的故事已经接近终局,全球的债权人虎视眈眈,有心急的已经忍不住动了手,更多的在等一个平稳的过渡,等待更高层的指示。群里有人会拿许老板最近有意放出的带日期条幅的会议画面说事,说你看人家许老板还是在认真的解决问题的,这不就有三个月的大行动,用卖车来还债。说实话,这么多年能看见“真还传”的只有曾经的巨人史玉柱和锤子罗永浩,一个靠脑白金,一个靠直播带货,两位是真有本事,几乎靠一己之力把之前给自己挖过的坑填平。许老板造车这件事一直存在两个极端走向的可能,一个通向马斯克,一个通向贾跃亭。本来还挺有悬念的,可惜许老板跟贾跃亭还有过交集,这故事就不太好圆,没法解释哪来的独家技术,或者独门的销售手法(哪怕说一个像小米那样的故事也行),这三个月能卖多少车,估计没人心里有谱吧。
其实恒大已经落入这般田地,再说什么也是马后炮了。我是正好这段时间被人追着怼要拿数据说话才正好又想起了恒大,我就非常好奇,公开上市又持续排在排行榜首位的恒大的数据应该是最丰富的也最受人关注的,怎么在这么多聪明人的眼中就看不出一点隐患的端倪?有多少人是明知故犯?有多少人是推波助澜?当一个行业把目光都集中于怎么快速赚钱,怎么快速的割韭菜(包括客户,包括供应商,包括地方政府),而很少有人去想怎么把产品做的更好(那个产品主义的代表宋氏绿城不幸成了先烈),几乎没人关心客户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房子(因为只有标准化才可以快速复制),更少有人关心售后应该给客户提供怎样的服务(他们都丢给了物业公司,没想到物业公司意外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这样的行业怎么还会有未来?就在人们在猜测谁会是第一个破万亿的公司之时(甚至我们佰仕会还组织过一次讨论,这个万亿应该是值销售额、市值还是资产总值),恒大率先爆雷,引发了连锁反应,万亿终成泡影!
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已不是当初那个令人羡慕的行业,到处可见裁员,到处可见维权,到处可见“夜总会”,到处可见割肉求生。这种时候,行业里声音逐渐从“赚暴利”转向“活下去”,风气也开始从大手大脚转向抠抠索索,说是现金流为王,其实是因为朝不保夕,不知道还有没有未来。所以这种情况会有人站出来说“以人为本就是错的”,他们大概想说的是“赚钱才是王道,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但他们越是想赚钱,就越是不知道到哪里去赚钱,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们的客户,眼睛只盯着客户的钱包,怎么去赚?
醒醒吧,恒大的信徒们!从来就没有什么高人指点,生意之道也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认真对待客户的企业才有资格活的长,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路都是你们自己给走绝的,还要那么狂妄下去吗?
东晴西雨
自前天开始,恒大系三个公司的股票在港交所暂停交易,说是有内幕信息要公布,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幕信息,而恒大物业又爆出训练被相关银行强制执行,引得大家人心惶惶。网络上传闻许家印已经“进去了”的消息沸沸扬扬,因而此次许家印现身恒大汽车的动员会,其意义并不在于为恒大汽车鼓劲,促其量产,而是为了公开路面,破除市面上的传闻。
已注销用户
巴菲特说过,房地产行业重要的不是保障每个人都能住进自己的房子,而是保障每个贷款买房的人都能付得起房贷,所以解决问题本身不是靠堵,而是靠疏通,现在的转型,从理财产品和不动产转型到快消品行业,这几年是个上市公司都要造车,产能过剩,这又是一个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