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生扎堆,小县城吸引力何在?
卢振千
我认为这个现象有几个原因。
一、博硕应届生越来越多,求职者越来越难有核心竞争力。
二、受疫情影响,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人们更偏向于稳定的工作。
三、北上广深很多名企、外企和互联网大厂都有裁员和缩减HC的现象。这个原因尤其重要。因为博硕生主要的求职选项就只有这两条。一条选项被禁用了,自然而然选择另一条。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三点实事是我们必须要去考虑的。
一、小城市变化性太少,没多少机会,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在这里更讲究组织,讲究关系,个人能力倒是其次。在这种环境下,人很容易越来越循规蹈矩,没什么作为,逐渐朝下走。
二、一些高精尖的行业,你必须去发达城市。比如AI、芯片、Web3等等。因为小城市无法提供这些岗位。如果你希望和这个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最有追求的优秀的人接轨。只能去一线城市卷,当然remote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可以享受远超生活环境的待遇的同时,还能不与世界脱轨。变相的,生活压力也没那么大。我很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三、你必须考虑未来,因为有些行业成长空间是巨大的。比如我从事的IT行业,刚毕业的初级工程师10k,三五年后成长为高级工程师,薪资就要30k。八年十年后再成长为技术专家、架构师、乃至CTO,薪资就能到50k、80k乃至更多。这是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成长的普遍路线。很多人不得不去北上广,甚至去纽约赚美金。是因为他在跳槽时,周围根本没有可以接得住的。
当然,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更多还是要看人的想法。
布吉路
这篇文章的基调,似乎意在说明,985高校的硕博毕业生扎堆小县城,是因为如今很多小县城实力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加之正在奋力抢人。但是就我看来,这或许更说明今年就业难。前两天曾经还有北大的博士生考进北京某街道当城管的呢,在今年各个企业缩招和裁员大潮之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人才竞争已经“卷无可卷”,越来越多毕业生因为一线城市无法接纳其就业而溢出到小县城,就是证明。
江瀚视野
说实在,看到大量的名校硕士博士进入县城工作,让人的感觉呢,既不是特别意外,也不是感觉特别吃惊,我们这件事情其实不妨用深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硕士和博士去县城工作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看到这些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差距其实正在不断的缩小,原先不同城市之间可能差异性非常巨大,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本身发展其实是大量不同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人其实都不太愿意去三四线甚至更低线的城市工作,喜欢留在一二线的大城市,但是这些年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实际上发展的越来越好。特别是这些年三四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需要一些高端人才来支持自己的发展,所以三四线城市往往会比一二线城市拿出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诚意去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的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愿意去三四线工作的原因所在。
其次,我们可以说当前对于不少名校毕业生来说,国家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资源去培养一个名校毕业生,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这样的情况之下,似乎名校毕业生去三四线小县城工作是有一些人才浪费了,但是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对于当前的国家来说,只要你能够真正的帮助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去三四线的小县城还是留在一二线的大城市,实际上都是为国家经济做贡献的一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去小县城的工作也不一定就比在大城市的工作差,而且小县城相对而言生活成本更低,工作压力更小,往往能够帮助大多数人生活的更好,所以我们也看到名校毕业生进入小县城工作也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第三,当前的名校毕业生进入小县城,而大部分都是在政府、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工作这一点,让很多人都说名校的尽头就是编制,虽然这个说法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真的没必要做这么明确的区分,因为无论你是体制内的工作还是体制外的工作,只要能够把这个工作做好给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发展,实际上这就足够了,体制内也是一种工作的岗位,和体制外的差异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特别是这些年伴随着制度的改革,其实体制内的工作的很多福利和待遇水平已经和体制外的差异性日益缩小。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需要的是毕业生逐渐拥有一个相对而言更加有效的就业观念,对于自己的选择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功利性,真正能够把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好,这就是最关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