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证券时报:松绑限购需稳妥拿捏,“房住不炒”仍是坚实底线

2022-05-23 11: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今年来,各地购房支持政策持续出台,从非热点城市扩展到热点城市,从公积金政策到限购、限贷、限售等限制性政策松绑,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这是对今年来各种宽松政策的认可,也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调整权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表述的前一句话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房住不炒”仍是各地因城施策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底线。 | 相关阅读(证券时报)
50
观星

观星

坐卧由行,言谈从心

房住不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逻辑,在城市资源配置尚不均衡的当下,唯市场化状态下,具有更多优质城市资源区域无疑具备更多吸引力。在房地产解绑初期,近教育资源、财富效应下的房产快速增值以及后期形成的以房养房均是在一系列人性选择下产生的自然效应。在社会发展初期,财富三层的正向堆积与社会财富急剧分化下,婚姻、安全感等次因素频频叠加下,伴随炒房客的蜂群效应下,本地财富外流进而产生的次级影响,一系列的问题不外资源中间环节的利益,通过抽取地方未来的财富产生的中间利益无疑在有知无无知中裹挟无数人进入抽取未来的道路。而伴随货币的自然贬值状态,房价自然升值也在常态,如此房住不炒的根本便在于多少算炒多少算不炒界限问题。一线房价与欠发达地区的房价若十年不变动岂可同日而语。若真如当年日本一般,不过是破妄

44
已注销用户

已注销用户

炒房肯定是不对的,政策用词也是拿捏的恰到好处。不懂就多看,世界第一经济体国家住房比例人口分布城市化率,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也是这样。首先肯定不会是每人一套房或者每人几套房,大家都太安逸就都不出门工作了,这几年短视频创业的比实体行业创业的都多,这种不产生实际民富推动力量的行为,长期是要走向衰败的。其次有些人就是喜欢买房,不是炒,就是单纯钱不敢存银行不敢进股市不敢投资自己不清楚的东西也没盼着大涨,这怪不得别人,看看我们的市场你甚至应该觉得大家都挺可怜的,只不过别人更努力或者更幸运钱多点罢了,但大家都一样战战兢兢没什么好羡慕的,还有就是正常上班族,换大点的房子生二胎三胎,家里遇到急事需要变现,不论如何,政策不该成为扼住百姓咽喉的巨手,因为力量太大,往往就称为碾碎普通家庭的巨锤了,在能输血救命的时候,也不该考虑拔氧气,推动创造和生产才是民富国强的基石。

59
柏文喜

柏文喜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证券时报》昨日呼吁松绑限购需稳妥拿捏,“房住不炒”仍是坚实底线。这话听起来貌似既符合行业大方向又并无具体所指,但很明显,前几天南京楼市放开限购的“半日游”事故还是被吃瓜群众拿来对号入座了。

不过,南京楼市限购松绑“半日游”前天刚刚扑街,后边哈尔滨又接着宣布全面取消楼市限购政策了。南京与哈尔滨如此前赴后继,再加上之前沈阳、郑州的各种试探性动作,以及长沙的“租不算售”的花式救市,更不要提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各种或明或暗的放松楼市的举动,这一切貌似并未稳妥拿捏的楼市放松限购举动,在可能有违“房住不炒”底线的背后,实际上是各地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压力与嗷嗷待哺的土地财政预算,以及正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的房地产市场与行业。

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正是借助于市场化才让中国的住房短缺问题在短短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得以基本解决,赶上并超越了世界平均水平。而房地产行业市场化所孕育出来的土地财政与信用创造功能,又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之下经济繁荣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并被坊间戏称为在必要时就会被拿出来兜底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法器—“夜壶”。市场化所推动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以市场化方式快速解决国民住房保障长期短缺问题的同时,政府国民住房保障职能的缺位以及通过土地财政对于行业的过度汲取,也在快速推高住房领域的社会矛盾、基于房产而产生的贫富差距与涉房风险。尤其是地根和银根逐步集中于有形之手,更是让房地产行业逐步演变为披着市场外衣的“第二财政”,成为税收之外最重要的政府财源,并导致了政府自身利益在特有的发展模式之下和房地产行业的高度捆绑与难舍难分。

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需要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一主要功能定位,这也符合涉房各方的共同诉求。但是房子作为商品和资产的天然属性,如果不排除市场功能的话,交易顺畅与交易活跃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交易与价格才是引导生产与资源配置的原始动力。如果非要限制房子的商品与资产属性,而只强调房子的居住属性,同时还要让市场继续发挥引导建设与生产的功能,显然是不符合基本的市场逻辑常识的,也就等于完全回到计划经济模式,必然又会回到住房短缺时代。

因此,如果拒绝回到计划经济模式,就要尊重房子的商品与资产属性,就必须保证市场交易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样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交易功能的顺畅运行,需要适度的“泡沫”作为流动性基础,完全杜绝“泡沫”的市场会因为流动性的丧失而失去交易功能,这就好比轴承的运转需要润滑剂,而所谓的“泡沫‘正是市场有效运转的润滑剂。因此,维持适当的泡沫是维持市场交易功能,从而保证房子商品属性和资产属性,实现市场化的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房住不炒”作为行业定位的大方向当然是必须保证的,但不应因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大方向而以各种违背市场逻辑的政策与行业性规定去限制市场交易功能。这样的话,只能导致市场机制的局部失效,从而让旨在推动楼市回暖的系列政策陷入政策空转,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政策意图的反面。其后果,将是房地产市场的式微、计划经济的回归以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走向断档和行业重新走向短缺时代。当前土拍市场民营房企的集体缺席和国央平(国企、央企、地方平台公司)成为主角已经昭示了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大幅逆转。

《证券时报》作为行业媒体,应该深知楼市是与股市、债市、汇市、期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同等重要的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经济体正常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之一。既然股市的顺畅运行是维持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必要前提,而维护股市交易功能的有效发挥又是股市功能实现的必然前提,任何限制股市交易功能有效发挥的政策措施都是与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大方向背道而驰的,那么,过度干预楼市和限制楼市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作法,显然也同样是与市场化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的。

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一再证明,以过度汲取市场资源为目标定位而限制股市交易功能有效发挥的一切制度设计,都是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样,以房地产为表,以土地财政为里,以旨在汲取社会资源为目标而造就的对于房地产行业从地根到银根、从市场端到资金端的各种调控性制度设计,都是不利于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也只有继续深入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承担起自身应该承担的政府性国民住房保障责任,才是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证券时报》应该不会主张投资股票的人都不要炒股,要求所有的投资者都必须以上市公司的分红派现为诉求而不能作短期交易,要求所有的投资者必须持有股票满足一定年限并经过审核批准后才能买卖吧?难道只有如此,才能算是股票投资的“股投不炒”?既然《证券时报》反对对股市的交易功能进行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的限制和障碍设置,又怎能转过脸就马上要求楼市“房住不炒”,并要求各地政府松绑限购要稳妥拿捏呢?是己所不欲,却要强施于人吗?是不是因为别人站着,你就可以用“何不食肉糜”来指导食不果腹的饥民呢?

建议《证券日报》除了多关注自己的领域和服务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之外,如果要好为人师的话,还须注意换位思考。再不济,也要学会说人话吧?

53
杨三四

杨三四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也有个别城市松绑购房政策朝令夕改”,证券时报文章里的这句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是看过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说的就是南京,南京之前突然一下子放开了限购政策,却在舆论围观之下,一天之内又收了回去。

虽然官媒的文章一再强调房住不炒,但是像南京和其他一些早已干脆把外地人买房限购都放开的城市,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就看郑州的例子,放开了限购似乎房价也并没有迅速反弹,没办法,几年疫情持续之下,连炒房客也没有“余粮”了。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