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曝光实习生乱象!中金、广发、开源证券正式回应
卢振千
在这个很卷的时代,这种现象只是高端职场中的冰山一角。
企业需要人才,人才多如牛毛。如果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很难在一众同类中脱颖而出。
任何一件很难的事情,背后都会有人喜欢搞捷径。
这种事,看似是实习生吃亏,实则不然。
实习生通过金钱或者免费劳动来换取工作背景,实际上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所以,无论是中介还是实习生,都是受益方。只能说你情我愿。但这也属于违法。
这种行为最终迫害的是其他通过正规面试途径寻求工作的学生。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
这就会导致未来一些岗位的招聘会被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成功拿下,而那些明明更优秀的人却因为实习背景原因而只能拿到更低的岗位或者只能进入更弱一些的企业。
而企业也有可能花费高薪聘用一个靠着刷小聪明包装简历而没有能力的人。
实习乱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素质的降低、职场求职的卷。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降低这类事情的发生。
引領Manuel
实习付费,付出利益对价,这种乱象实际上早就成了公开的潜规则,金融行业看重资源和利益交换,何止是实习岗位,拿资源利益换职位已经是多年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在亚太区总部在香港的国际顶级投行和众多机构还是内地的券商和大型银行在招聘本土雇员时,除了技术型、内部同业推荐、垂直选聘本已经内卷化十分严重,剩下的都留足一个特别的通道,就是资源交换型人才,这个通道里有大量的under-table的利益交换,比如前几年曝光上海某商业银行招聘实习生,需要召集所有亲朋好友总动员在营业部开设贵宾理财业务,比如我曾经在内地的一个前同事他的妹妹在美国學金融,学校需要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实习证明,结果家长是银行世家,是现任国有大行的海外分行负责人,结果动用了关系资源,把某个项目审计业务挪到了某事务所,才顺利进入实习;又比如你参加某顶级投行的亚太区高管竞聘,到了最后的关口,你会被带入一间小会议室被对方要求写下你的资源拓扑图,然后接受三代的背景调查,所以作为普通百姓阶层出身的应聘者,你面对的是与那些G二代或富二代一起竞争买办职位,一踏子简历都是清一色是欧美留学背景,选谁不选谁,其实真的没有真正的客观公正硬性标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那些二代人家看重的是招牌和学习业务流程或者叫资历过水,两年后返回家族继承,或者利用所学所得的人脉关系为以后资产转移铺路,那么剩下的应聘者呢?靠什么?靠运气?本已经上升通道被严重阻塞的新一代,还要拿利益去换去机會,每一代新人需要的是一个个机会,…
高格析
证券行业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机制?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金融业就业人员(不管是城镇私营单位还是非私营单位)2021年平均工资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次曝光的证券行业实习生乱象,一是凸显了证券公司就业机会的稀少和珍贵;二是反映了证券公司用人机制存在漏洞和不完善。
金融作为关系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用什么素质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公司本身的经营品质,更关系到行业声誉,甚至影响到国家整体的金融安全。近期中纪委的金融反腐力度空前,涤清了不少金融蛀虫,这些人心中除了私心利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完全没有。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建设的关键守门人,就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直接关系资本市场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实习生还没有成为正式员工,就冒充正式员工胡作非为,这样的道德品质怎么能匹配起证券公司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
在居民财富进入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证券公司如何才能取得客户的信任?不要忘了,雷曼是怎么倒闭的?安然是怎么倒闭的?
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招聘机制。采取各种措施让有品德、有能力的人担当大任,必须把蝇营狗苟、弄虚作假之徒挡在门外。监管部门应当督促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以最大程度上杜绝关系户。
东木
金融行业的“付费实习”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高薪的金融业一直吸引着不少应届毕业生的目光,但实习岗位总是供不应求。
所以一些中介瞅准机会,与金融机构员工里应外合,做起了明码标价的付费实习生意。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朋友家孩子去公司实习通过中介交了两万元,结果入职才知道被骗。
本来毕业生进入金融机构实习,是一个双赢的事——毕业生获得学习机会、积累经验,金融机构也可以借此筛选人才。但一些中介和员工利用实习岗位的稀缺性搞起了“付费实习”,这已经涉嫌违法。
从各大券商的回应来看,金融机构对于付费实习的做法毫无疑问是反对的,但也希望金融机构能够责无旁贷地强化针对性的规范,而不仅仅是重申立场。
另外,从大环境来看,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相关部门更应该注重防范一些机构利用毕业生求职焦虑来牟利的倾向,希望此类事件不要在发生,伤害双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