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流汗啦!》插图引争议,编辑部回应
Diana刘老师
儿童绘本本身对美的追求是很高的,不光是图案美也要有表达美,实事求是的说《东方娃娃》出版的其他的儿童绘本品质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一次出事的绘本确实有很多不妥之处。
同样这次出事的还有人教版教材,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奇怪为什么教材没有更严谨的审核,然后刚才我看到了上面的一位留言啊,说是没有竞争成为了垄断,才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抛开阴谋论不说,也许这有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我们现在都坐等官宣吧。
另外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很长时间少儿的读物在国内都没有被引起很大的重视,无论是他的内容编撰、还是插图的美感、要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是否能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其实都比较的落后。
真正属于我们国内的儿童绘本其实是很久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之前都是引进海外版本,包括台湾的、日本的、欧美的,他们的儿童绘本没有看见政治形态的东西,就是传递非常真实纯粹的儿童价值观,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要爱家人爱朋友朋友……所以后来的国内儿童绘本借鉴于这些海外优秀的绘本,儿童读物,才慢慢地越来越蓬勃发展。
出现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的机会,就是到底什么样的儿童读物才是真正的适合我们国内孩子需求的,从上到下,从社会的引导到学校到家庭,是否都应该真正的要关注到国内现阶段教育下的孩子的需求。这是更需要反省的,不应该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而贻笑大方。
王律
乌合麒麟倒是中肯,圈内人,说出了实情。
插图问题,相对而言其实是个小问题。孩子们毕竟还是在教科书之外能得到更广泛的审美熏陶。
把这事又又叒联系到大洋对岸的阴谋论。中小学教材统一后,审查相当严格,对岸的渗透能力有这么大?恐怕太长敌人威风小瞅自己的能力了,天天喊着自信的那些人也太不自信了。现在,编、审教教材的级别这么高,程序这么严,会形同虚设吗?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全国统一为一套教材,没有竞争没有货比货,小圈子垄断教材。只能是圈子会越来越小,质量会越来越差。全国几亿青少年十几年读一个团队编的一套书,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
建立良性、有序的教材市场。广开门路,积极引导多家机构组织教育家、一线教师、家长多层次多元参与教材编写多套教材。由教育行政部门宏观上管理,由学校和老师、家长共同参与教材遴选,将评价教材的权利交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可能促进高质量教材生产。
没有选择、没有竞争,在封闭小圈子里搞事情,劣币驱逐良币,越来越不像样子是必然的。
周维亚
看了这么多回答,自己也想简单谈下个人看法,不知道分析的对不对,插图事件之所以有争议主因就在于插画已经完全是美国感觉,也就是说这次事情暴露出来的不只是教育监督不力的这一点,可以更深层次的说明现今国内的自身文化教育已经缺失到何种地步……我记得我上小学时,课本的插图都很朴素精神,感觉不到任何媚外的痕迹,可当前揭发的这则事情已经完全说明课本教育以外缺失的那一环,也就是国家文化自信那一环,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民族自豪感的缺失已经到了让人叹气的程度!有时我也在想我国这些年国内民生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哈外者?为何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爱国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不是一味的吹嘘国内不实报道,更不是要遗忘祖国的曾经的自信和现在的不少方面的良好成绩。更应该看到及时出现的问题,不偏不倚对错都谈诚实中肯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应该继续秉承的优良传统!难道不是吗?那些哈外者的初心是不是一开始就是那样的?我认为不是,只不过是国内这么多年文化自信缺失过多导致的一个冰山一角而已……我相信社会的进步应该是肯定虚心求教别人的长处,同时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保护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保护好她发扬好她,那么我们的课本插图还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现象?疏导永远好于死板的封堵,制度的监督前提是诚实守信的保障,其实社会的争议往往起于内部,内部问题则往往是自身缺失了诚实守信的保障,看不懂自己的自信在哪里,而屈从于功力私心的一面!这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重点。
观星
这类群体性事件发酵到当下,所看见的是权责部门的决定力,本身事件也因此更重后续发展。然插画师群体的声援不得不说凝聚力之坚定、反抗性之剧烈。在社会经济化发展的当今,社会薪资结构的爆炸未有底层民众爆发,却在此时此刻以此类事件进行倒逼,把针对儿童的美术插图问题反馈至市场经济行为。但在此当下,插画作者更因给出的态度而不当以此借由民众力量获取金钱的诉求。
迷信腐朽的,玩弄民众的纸老虎终将被打倒
L.Ling
权且不做恶意推论,单就这副插图及其争论,有几个角度的思考和辨析:
1、“重点在科普,而且希望寓教于乐?”
是,甚至可以想到作者针对了鲁迅先生曾说的关于流汗的阶级差别:资产阶级贵族小姐流的是香汗,无产阶级流的是臭汗;或者日常人们耳熟能详的性别刻板印象:臭小子香姑娘。然后说其实大家的汗都是咸的云云。此种反差的确可以让人印象更加深刻;而且画面也的确富有动感、喜感。但引起人们不适的主要是人物造型吧?比如大家觉得并不像好奇的孩子,而是猥琐的大叔,甚至分不清那四溅的究竟是女孩的汗水还是男性的口水。还是没法让人不联想到有人在消费孩子消费科学在暗爽。科普也是教育,就不能缺少教育者价值引领的责任,而不只是传递知识就可以。教育当然并不意味就要板起面孔一本正经,但就像通俗不代表媚俗更不是庸俗、低俗,快乐也不是肤浅的取乐、娱乐。而将这些区别开来的,就是“真、善、美”这些人类共通的基本价值。
2、“是大人们想多了吧?孩子才没这么复杂、邪恶!”
的确,是大人想得更多,因为有更多生活经验。孩子,特别是低幼的孩子,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但他们会模仿。小女孩像骄傲的公主伸出手臂,小男孩去舔她的胳膊并真的想知道她的汗是什么味道,而且他们也会学那些对白,作为好玩的游戏。他们有样学样思无邪。但如果有别有用心的其他人也以“游戏”之名如此靠近他们呢?细思极恐。因为很多侵犯可能都是由此发生。所以教育是一个整体的事,不能不多想一些;大人更多阅历和经验,也就更多保护孩子的责任。当然,可能也还是这图的画风更容易引起大家不好的联想。因为生活中不乏类似的情景但让人就觉得童真童趣无邪可爱,其中的差别还是要仔细琢磨。所以,可能还是缺了孩子的视角,就像大人间有时无伤大雅可以乱开的玩笑,对孩子也还是应该收敛一些。要不怎么影视作品等有分级之说呢?
3、“无心之过,不值得小题大做?”
没错,可能我们只是以习以为常的方式表达了习以为常的内容,但借由此事也是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习以为常”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盲点、偏向会不会影响甚至有悖于我们工作的初心、伤害我们所服务的对象?除了耳提面命教育引导,还有很多潜移默化在影响我们影响孩子。如果心存敬畏,我们是需要不断觉察不断反思,点滴修补自己才能肩负起托举孩子的使命。
《东方娃娃》的办刊宗旨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做儿童教育的人应有的态度和使命,值得肯定并推崇。不过,绝非易事。毕竟都是大人在做,一路走来我们必然已沾染各种颜色,我们也有属于成人的世界,永保“赤子之心”谈何容易!但既然选择做孩子相关的事业,那就应该也有热爱、有责任、有敬畏。
放下我们的理所应当,向孩子学习。
高格析
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看《小猪佩奇》而不是《猪屁登》?
人教版插图事件折射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成人世界长期忽略小朋友们心理需求。以动画片《猪屁登》为例,这个动画片虽然充满了正能量,但是遗憾的是这个动画片更适合大人们看,它适合成人世界的口味和要求。小朋友们更喜欢看的是《小猪佩奇》。
英国的佩奇、乔治完全是以儿童的心理需求为背景制作的,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更没有引起不适的画面。其他的动画片多是披着动画片外衣的成人世界里的故事汇。人教版的插图作者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带入了儿童世界,这不仅是忽略儿童需求、而是赤裸裸地对儿童世界的侵略和冒犯。
我们成人们应该力求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归还成人,让儿童们真正享有儿童世界的东西。在国家倡导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有多少家长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兴趣而选择辅导班的?屈指可数或者凤毛麟角。真正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的东西,只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以功利目的为外衣的兴趣班,都不是真正的兴趣班。就算千辛万苦培养出了一个钢琴家、舞蹈家、画家,也会缺少些什么,必如灵魂、热情。
苏牧野
家中孩子用的正好是人教版教科书,但说实话,在最近几天的争议之前,我都没仔细定睛看过教科书的封面。刚去仔细看了下,语文书的封面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嬉戏的场面,审美还算正常。不过这本身已经说明,它的设计完全谈不上出彩,更无法让人体会出韵味或展开想象,让我和孩子都无视至今。
我感觉教科书事件之所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除了画中孩童的样貌动作比较奇特,甚至有性暗示之外,还因为两点。
一是,如今面向成人的影视作品、歌词、字幕,都已经非常“洁净”了,没有裸露,不能出轨,连“死”都变成“S”之类的字母了,不料面向儿童的教科书却成了“灯下黑”。
二是,几次辱华事件教导我们,对眯缝眼、宽眼距的国人形象必须保持警惕和斗争心态。对这些封面上眯缝耷拉眼的小朋友们,我们又该有什么情绪?
顾小柯
最近似乎儿童图书里面插图争议颇多,扎堆出现。先是人教版教材里面,因为插图风格跟以前不太一样,被大家吐槽插图太丑、眼神奇怪等等,担心影响小孩的审美,现在字《流汗啦》插图陷入争议。
不过后面这个跟前面的例子性质并不太一样,前面的插图争议只是审美方面颇为不能让人苟同,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后面这个插图就有”猥琐”的嫌疑,而这样的图出现在儿童图书上,确实有可能影响儿童日常行为规范,因为争议下架也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