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供需失衡猴价7年涨18倍,CXO龙头“囤猴”大赛开启

2022-06-06 19:3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全球创新药研发热潮下临床试验项目激增,正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猴荒”。以食蟹猴为例,其单价从2014年的6567元/只,暴涨至2022年2月的13.5万元/只,七年时间涨幅超18倍。这导致不少CXO企业研发成本飙升,不得不纷纷开启“囤猴”模式。在生物大分子实验中,实验猴的作用不可替代。分析人士表示,在当前实验猴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提前大量“囤猴”意味着企业可将研发成本锁定在较低水平。 |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46
范译阳

范译阳

科技圈的投资家,投资圈的思想家

人们总是在乐观时以更乐观的尺度预测未来,在悲观时以更悲观的尺度预测未来。

疫情直接导致的一猴难求,临床病人无法正常随访等,临床进展严重滞后。这属于黑天鹅。但应及时调整策略,亡羊补牢。

间接的是资本层面,政策层面,这个是做企业应该预测和应对的,所以这个属于灰犀牛。应该有面对新常态的能力。

1、IPO收紧:2020年资本热潮,港股共有48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IPO共募集资金1126亿港币,2021年20家18A公司赶在资本盛宴终结前上市,去年12月30日圣诺医药搭上末班车以来,乐普生物成为新年第一家上市的18A公司,还有20多家处于递表排队状态。

2、交易量少:疫情的多米诺骨牌让创新药赛道未能幸免。2021年,biotech接连上演破发浪潮,29家18A公司成交额小于1000万港元,其中11家成交额小于100万港元。市场没有流动性了,对于这个依靠融资才能活下去的赛道,资本的冬天来了。

3、现金储备危机:今年有4家港股18A公司存在现金耗尽的危险,真正的淘汰高潮是2年后的2024年,如果经营、融资状况未有改善,大约30%港股18A公司在2024年面临现金耗尽的境地。

4、退市:沪深两市超过40家公司因财务类等各种原因触及退市。其中涉及不少医药企业或包含医药业务的企业,如太安堂、吉药控股、未来股份、紫鑫药业、ST辅仁、延安必康等。览海医疗董事长“失踪”;*ST海医濒临退市,董事长“无法履职”超3个月,近半股份质押给上海人寿后9连跌停。

5、政策变局:2021年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开启创新药供给制改革,头对头试验将会成为创新药研发的标配,产能浪费现象将大为收敛。Metoo不能做了,重复靶点不能做了。

6、出海受阻:FDA对于中国创新药企出海态度的转变是触动业界的关键点,头对头试验将成为创新药大适应症申请海外上市的标配。未来国内药企走向国际除了已知的技术质量外还包括诸多不确定因素。创新药国际化进程将严重推迟。

7、控费集采:2021年医保谈判,目录外品种平均降幅61.71%,创历年新高,2019年和2020年平均降幅分别为60.7%和53.8%。

8、一猴难求:临床前CRO一猴难求。生物药超过70~80%新药需用猴做临床前试验,而小分子药物则有20~30%临床前研究会用到实验猴。猴子已经涨到13万元一只了,而且还会涨。进口实验猴进不来,目前只能靠国内猴场供给。国内实验猴存栏量约20多万只,其中85%为食蟹猴,15%为恒河猴。两种主要实验猴存栏24万余只,目前除幼猴、种猴外,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如果再除去被海外预订、包销的,年龄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国内适用的存量仅有约3万只。

所以“猴茅”的冯总说:拥有灵长类动物模型资源或技术将会赢得市场主动权,甚至可以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垄断。“有猴”和“没猴”的CRO,成本差异也日渐凸显。囤猴只能解决眼前,未来供需结构持续紧张的趋势,是一定的。在创新药投融资冷却、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压力下,CXO企业的业绩和估值必将迎来分化,一些CRO企业开始出现危机感。

51
东木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为什么会有“猴荒”,这还得从最近比较火的CXO板块说起,CXO主要包括CRO和CDMO,这两个行业的增长逻辑主要是研发投入的上升。全球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其中又以创新药增速最快,而中国CRO市场能实现远高于全球市场的年增长率,一方面源于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源于中国正承接来自全球CRO的产能转移。

创新药的研发离不开临床试验。一般来说,药物进行人体试验之前,猴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之一。小白鼠、狗等主要在更早期的临床前研究中。到了末期,关键一步就是用猴子来做实验。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眼下实验猴是比芯片还珍贵的资源。实验猴不但售价暴涨,还处于有价无市的境地。不过,我看有专家分析,国内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加速猴子生育繁殖的技术,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尽快得到应用,那么将能从源头上来解决猴荒问题。

医药行业的“猴荒”,让我想起芯片行业因为“味精”而“卡脖子”的事,做味精的日本味之素公司,在做味精研发的副产品竟然成了芯片关键基材。看来,最前沿的科技领域如创新医药和芯片,有时候“卡脖子”的也并非高科技,而很有可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方面。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