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开启全球最大型“四天工作制”试验
柏文喜
媒体报道英国将开展全球最大型的“四天工作制”试验,也就是在不降低薪水的情况下将每周全职工作时间缩短到40小时以内。这到底是利是弊,还是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不但是这场试验本身所关心的,也是全世界职场人士和企业所共同关心的。我十分愿意从经济学的角度作一解读尝试,以供大家探讨。
首先,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工作成果的关系划等号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简单。在劳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就是企业组织形式、工艺流程、技术水平、员工熟练程度都不变时,当然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工作成果直接相关。比如传统的流水线作业在链速不变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无限制加大链速则往往会超出员工的承受范围,同样也是不可行的。
这也就是在古典经济模型中,资本家总是倾向于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原因。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价值的时代,而其他生产要素只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看,也就是说只有在劳动效率提升的情况下,才能缩短工时而不降低工作成果。
这样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劳动效率是如何提高的?前边已经提到了劳动效率与企业组织形式、工艺流程、技术水平、员工熟练程度等有关,而通过这几方面的提升来实现劳动效率的提升,正是历次工业革命改造人类生产方式的核心所在。而生产方式的改造与进步,在大大提升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出现和不再简单依靠延长工时来获取更多的生产成果与更高质量的生活,成为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和卓别林对机器对人的控制进行的滑稽剧式解构,成为大工业时代留给人们的代表性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代,每周六天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以及强大的劳工组织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诞生并逐步成为工业化时代的标配,以技术革新为表象的资本积累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力量,资本积累开始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
但是人的体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历次工业革命之后,劳动效率的持续提升就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企业组织的变革来进行了,也就是通过以更少的人员配置去驱动更多的有形和无形资本来实现,在经济学意义上就表现为资本积累推动了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也就比较完美的解释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相同的劳动者以相同的劳动量付出而获得劳动报酬却相差极大的原因,因为这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拥有着差别较大的人均社会资本。
当社会发展进入这一阶段,诞生于古典经济形态的传统劳动价值论就已经无法解释劳动并不致富的问题了,因为此时已经进入了资本创造价值的时代,也就意味着勤劳并不会致富,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这正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强度极大却依然普遍贫穷的真正原因。在资本创造价值的时代,如何吸引资本和加快资本积累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义,而法治对于产权的保护和自由交易对于繁荣的促进就成为促进资本积累,进而提高社会福祉的基本保证。也就是在这个时代,每周五天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成为文明社会的标配。
当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再一次推动了世界生产力格局重构,以高端制造业和金融、贸易、创意、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和以普通制造业、初级原材料为核心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与两者之间的循环互动就成这个时代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的世界生产力格局重构,推动了全球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链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价值链上的位势就成为财富创造力的最重要体现。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苹果系列产品从创意、研发、制造、到分销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被通称为“果链”的苹果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上最具有创造性的环节才可获取最大价值份额,呈现出十分突出的创新创造价值的特征。创新创造价值更需要以法治和资本作为“孵化”条件,因此促进资本积累和促进创新创造就成为这一时代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这一时代,创新创造价值特征的日益提升,让更加宽松的工作氛围和更有弹性、更短的工作时间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此次位居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英国得以首先进行大规模的每周四天工作制的试验之所以得以推出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人类生活的本质而言,生产和创造财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和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而消费活动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自然也就形成了社会需求,从而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生产与财富创造。也就是说,如果消费不足和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自我发展,往往也就会引发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和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原因。因此,给予促进消费活动和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更多的时间与闲暇,也就成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可持续性的题中应有之意了。这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解释了工作时间越来越短,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创造的原因,而劳动效率的提升则更多的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和创新所创造的价值。
英国之所以成为此次大规模“四天工作制”的试验场,正是与英国经济结构中以突出的创新创意能力占据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价值链高端有关。不过,在此之前其他国家也进行过局部的小范围的四天或四天半工作制的试验,虽然这一试验还存在着各种冲突与矛盾,并对员工、企业、行业和国家与地区间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但这种自觉或者不自觉、成功或者失败的试验实际上也是顺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应势之举,只不过是开始的早晚不同罢了。
如果说在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国家和地区,缩短工作时间的试验有着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话,那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造成的就业压力巨大的我国,适当缩短工作时间却具有提升就业率的效果。当然,缩短工时会带来用工成本的上升,并可能遭致用人单位的反对,但是在我国的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本来占据的比例就差不多是最低的,将这一比例适当提高一些难道还不应该吗?至于因为公有部门占比过高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则又另当别论了。
高格析
“四天工作制”,我们离不用工作的乌托邦更近一步了?
英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被称作“日不落”帝国。它以擅长输出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观念而闻名于世。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用引力定律,之后,物理学慢慢进化到量子力学微观世界。现在,它又在试验新的工时制度,这是个鼓舞人心的创举。
一周工作四天,太美妙了。有人可能会联想到:人类不用工作的乌托邦也许不远了。但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人之所以统治地球,就是因为人类会从事劳动。不劳动,谁来统治地球?
原来,每周工作五天半。循序渐进地我们可以尝试四天半或四天工时制度。这样多出来的假期,不是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刺激消费么?与其纵容经济周期调整造成周期性失业,为什么不提前在经济状况还可以的时候,多给员工休闲时间用来消费呢?说不定,劳逸结合的工作制度,更多的假期促进更多的消费,会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要知道,不管创造多少GDP,都需要民众来消费和享受才行。如果民众无暇享受,他们可能会假装工作、假装勤奋,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率会遭受损害。那是一种糟糕的状态。难道不是么?
静媛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的收益来自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则源于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量。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周把雇员的工作时间减少一天,那么他们所产出的剩余价值也会相应的降低,从而让雇佣方蒙受损失。
如果雇佣方的利润会下降,只被狭隘地看成是某阶层人群的损失。那么,如果雇员每天单位产出保持不变的话,就意味周产能下滑20%,最终导致国家GDP下滑。这就不仅是资产阶级受损了,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受损。
仅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将顺理成章地得出“做四休三”必然伴随着劳动强度的提高。至于提高多少,倒不一定是20%这么夸张。因为说实话,现在不少国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英国产能过剩到什么地步虽然我们无从得知,但就仅从该条“做四休三”改革的出台来看,降产能一定是考虑因素之一。
综上,虽然对劳动效率的要求必然提高,但其中也存在对劳动力有利的价差。因此整体来看,该改革如果顺利通过对雇员而言利大于弊。
🌳朱岩梅ᴮᴳᴵ Yanmei
知识创造者需要更多时间思考、阅读和运动。
一鸣
强弩之末,我们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们才刚达到资本主义的消亡末路!按照这样的节奏除非战争很难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