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曝拜登政府对华关税方案仅“取消3700亿中的100亿”
钟正生
以下观点整理自钟正生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1期)上的发言:
一、“印太经济框架”的背景
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战略,现在“印太经济框架”基本仍是该思路的延续。拜登政府希望借此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大国博弈上“转移战场”,这是其明确的契机所在。经过第一阶段中美经贸协议评估之后,再回看特朗普时期掀起的中美贸易战,拜登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单单只打中美贸易战以及对华征收关税没有起到实质效果,甚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还不断地在增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地在积累。因此,基本上没有多少“伤筋动骨”的影响。当初中美贸易战开打的时候,国内资本市场的理解都是“天要塌下来了”,但实际上“天”非但没有“塌下来”,反倒是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在中美贸易战里,尤其在新冠疫情下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站在这个时点上,高通胀是拜登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对华征收关税,毫无疑问对美国的高通胀起到了助推作用。我们做过测算,美国对华征收关税对美国CPI大约形成了0.22%的助推,而最新关税豁免大约可降低30%的关税影响。正因为征收关税对于遏制中国效果不大,所以美国需要“转移战场”,即转移到供应链,转移到高科技领域,这就是“印太经济框架”所覆盖的内容,也是美国在这个时点提出“印太经济框架”的原因。
二、“印太经济框架”的内容
在“印太经济框架”的四个支柱中,不论是公平贸易还是高科技、新能源,还是供应链韧性,或者是税收反腐,中国在这些领域并不必然处于比较劣势,这些领域也是中国未来经济、贸易要进一步升级的一个方向。所以要明确一点,面对这样的框架和其覆盖的这些领域,中国还是应该迎头赶上,积极地去提升自身。具体来看,“印太经济框架”目前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该协议目前只是一个框架,后续需要进一步填充。当然也有人说,正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框架协议,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成了各个参与成员国凝聚共识的基础。认为一开始是一张白纸,更容易描绘出更好更美的图画。
第二,这一协议中没有关税减免、市场准入这些条款,这使得其有异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协议。这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这一框架之所以叫“印太经济框架”而不是之前习惯所称的“亚太”,就是为了讨好和拉拢印度。印度在上一轮RCEP谈判中之所以最终选择退出,就是害怕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条款会使其尚疲弱的制造业被中国强大的制造业直接冲垮。所以,如果这一框架一旦涉及关税减免、市场准入,印度第一个就会“退场”,使得美国拉拢印度的目的无法达成;另一方面,若要纳入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条款,拜登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而这在美国两党分治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能的选项。所以,这次没有涉及到关税减免也没有涉及到市场准入,算是约束条件下的一个次优选择。
第三,这个框架变数犹存,其变数高度取决于美国政局。这一协定是一个行政令,若拜登的执政能力、执政空间受到压缩,比如中期选举败北,则会对该协议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美国目前民意调查来看,美国民主党中期选举败北几成定局。若拜登丧失了对参议院甚至众议院的控制权,对拜登的质疑自然就会演变为对“印太经济框架”的质疑。
三、“印太经济框架”的前景
(一)应高度关注美国对华关税豁免或减免的进展
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欧美经济衰退的风险加大之上,从而这几日对美国通胀的预期也有明显的下降。但设想一种情境,即美国通胀压力进一步下降,那么美国对华豁免关税的急迫程度也会相应下降。也就是说,是否豁免关税依然是中美经贸博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正如前面提到的,美国之所以提出“印太经济框架”,主要是因为关税这一手段效果甚微。在我看来,关税和“印太经济框架”某种程度上存在替代关系。如果拜登政府一方面仍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美国对华关税豁免或减免的程度无法达到大家的预期;另一方面利用“印太经济框架”在高科技、新能源、供应链等领域对中国步步紧逼,那么这种所谓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正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动态。
(二)应关注“印太经济框架”将中国排除在外是否有现实基础
“印太经济框架”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明确把中国排除在外的亚太供应链体系。我们应当关注美国有这样的评估和愿景,是否存在现实的基础。中国已然成为全球价值链三足鼎立之中的一足,但这一地位是否可能发生变化呢?最近一些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从泰国、越南进口的占比上升,同时泰国和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占比也在上升。所以,由于对华加征关税,很多中国产品就借道东南亚出口到美国。而最近一年多来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美国从泰国、越南、印度进口的占比是持续提升的,但泰国、越南、印度从中国进口占比却出现明显下降。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国家可能增强了部分的产能扩张空间。尽管这些变化还需继续观察研究,对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大盘”也未造成显著影响,但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些供应链产业链转移的迹象。
一个猜测是,美国在提出“印太经济框架”时可能也进行了评估,认识到中美贸易战没有对中国产生“伤筋动骨”的效果,同时看到了产业链从中国向外跃迁的迹象,从而坚定了他们通过“印太经济框架”促进亚太供应链进一步重塑的希望。对此,我们需要积极地去看待,需要关注到产业链重新布局方面的最新进展。
(三)“印太经济框架”其实是美国重返印太的考虑
重返印太,美国也只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有限的“战场”上。目前来看,俄乌冲突可能会变成“长冲突”,这对美国来说就是个“长消耗”,使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本来推进“印太经济框架”。
针对目前大家都在讨论的全球化放缓或者逆全球化进程是否开启的问题,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全球贸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只是全球化形态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即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下沉”。目前,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平稳推进,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对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对融入世界一贯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因此如果未来全球化的“最优解”不可得,那么就要追寻亚太一体化的“次优解”,而且现在有非常扎实的与东盟深入融合的现实基础作为支撑。
简单来说,中国可以“深耕东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架空“印太经济框架”。今年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直接零关税的比例已经达到65%;未来十年,直接零关税的比例要提到90%。由于RCEP和“印太经济框架”的成员国之间高度重合,所以如果中国在RCEP框架里推得非常扎实、非常深入、非常广泛,那么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把“印太经济框架”给架空。
综上所述,中国若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整个供应链体系整合住,那么美国就不太容易排除中国而另起炉灶,打造一个完全平行的体系。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讨论,后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美国对华关税豁免或减免的前景,也就是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的前景。
第二,关注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关注由从前的外包和内包,变成现在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的进一步进展。
第三,关注俄乌冲突未来的走向。俄乌冲突对美国的牵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以及对中美大国博弈大的背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四,关注深耕东盟,融入全球。中国从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来看完全可以深耕东盟,融入全球。我认为可以采取比较积极的视角,中国“统一大市场”的边界不要局限于国内,当然中国本身就是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未来东盟就是“统一大市场”非常合适的外延。如果做到这一点,我国即可“进可攻退可守”。
最后,对美国对华思维的变与不变进行总结。“不变”的是,美国战略遏制中国的“狼子野心”没有变化;“变”的是这一“野心”从“阳谋”变成了“阴谋”,所谓“阳谋”是直接加征关税,“阴谋”则是从供应链,从高科技方面来“围追堵截”中国。
王衍行
拜登在此事的影响力式微,可以说,最大的失败者是拜登。拜登政府打算取消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是出于国内政治考量。居高不下的消费品和能源价格将影响民主党在今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的前景。若拜登政府对华关税方案仅“取消3700亿中的100亿”的信息为真,那么,又是拜登在虚晃一枪,区区100亿,显然不是拜登的初衷,至少,在取消部分中国商品关税、稳定美国物价等方面,拜登一直“言胜于行,甚至”在做无用功。
此事在意料之中。日前,我曾经撰文指出,拜登也可能为此祭出妥协方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仍然带有积极意义。美国取消部分中国商品关税的消息令人感到欣慰,这是美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结束贸易战而迈出的第一步。双方政府找到方法,开始有针对性地降低针对彼此的贸易壁垒,为结束贸易战创造由头,这将是有益的。毕竟,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要图难于易。
当前,中美两国对抗占据了主流。但,若打算破题,两国仍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及智慧。该方案旨在短期内缓解美国消费者面临的高物价压力,但对仍处于“贸易战”状态下的美中贸易关系来说影响不大,而新一轮“301调查”“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关税”。
在关税问题上,拜登面临着艰难的决定。在美中贸易关系问题上,美中双方均错误地把对抗当成了主旋律。这会让彼此更难合作,当一个国家提高贸易壁垒时,公众的压力使政府感到不得不进行报复,这就促成了贸易战,而贸易战是很难逆转的。关键在于,最为重要的是,把两国的合作作为主旋律,并拿出更多的耐心及智慧化解难题。
黄小江
要说想要取消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关税,拜登应该是真心的,鉴于美国现在通胀率居高不下,取消关税能够给美国本土消费者减轻很多负担,不然拜登和耶伦之前也不会针对这个话题频频发声。
但是就算总统有心取消关税,所涉及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太过复杂,再加上美国的政治体系的原因,拜登想要取消关税并没有那么容易,周围反对之声并不少,照这个节奏,取消全部对华关税估计是不可能的,能取消一小半,也是极大的胜利了。
不过看现在仅取消了3700亿中的100亿,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了,看来美国政治经济高层,对华强硬派还是占主流的。
阿歌大叔
说了半天不得要领,似乎你眼里双方关系还能回到过去似的,站在第三者角度,一会中美一会美中,你想当旁观又能超脱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