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全国超1400万人口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北京占600万

2022-07-30 19: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万,32个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在增加。多重因素之下,2021年,北京30%通勤者单程超过60分钟,极端通勤人口占比较上一年增加3%。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增量和增速来看,北京极端通勤程度都居于全国之最。根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由此推算,北京上一年新增极端通勤人口规模近66万。当年极端通勤人口数逾600万人。 |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45
观星

观星

坐卧由行,言谈从心

若将城市系统拟人化,超长时的通勤无异于各神经元均需将数据汇总脑域集中处理,这套系统对于神经通路的需求则极端高效健壮。在相对的资源浪费与信息健壮角度,我们在超级系统中已然明确发现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而如何有效规划市场,则更需制度规划与有效市场引导

51
东木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我经历过单程20分钟左右的步行通勤、单程40分钟左右的地铁通勤,更早以前我体验过单程12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火车、地铁、公交联运。所以对于通勤这件事我有很多感受。

漫长的通勤时间带来了早起晚睡、多次更换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上忍受拥挤、缺少座位、颠簸、噪音、安全问题等,无谓地增加了每天为劳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增加劳动的产出,还很可能因为损耗精力、压迫休息时间而造成产出下降。大量极端通勤反映了城市规划、住房情况、上下班时间设置、交通工具性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你可以讨论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程度和前景、生产率受到的损害之类。

在目前存在大量岗位的劳动时间超出八小时的现实条件下,强调通勤时间的意义有限。城市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用可接受的经费做出大规模的变更,而且变更之后建立的新平衡未必符合你的预期。

只能说,很多人都在努力的工作和活着,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自我选择,但也是成年人不得不接受的责任所在。

23
江瀚视野

江瀚视野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金融学硕导

我们看到当前全国有1,400万人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情,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上班的压力为什么会这么大?
首先,对于整个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来说,伴随着整个城市的规模不断提升,一定会导致中心城区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而由于受到整个市场区域经济集中和集聚的影响,很有可能出现的现象,就是不少企业必须要把自己的办公地点放在这个城市的核心商务区,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可能就必须要想方设法的去寻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居住环境。这个时候摆在员工面前的选择往往是两个要么忍受比较高的住房压力,在相对价格较高的地方居住那些地方往往离公司能近一些,要么就必须要居住到更加偏远的地方,来降低自己的住房压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年轻人都会有这样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中国人的通勤时间越来越长。
其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通勤时间比较长的城市往往都是特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这种人地矛盾往往是更加突出的,这种突出的矛盾自然而然的就会拉长通勤的时间。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往往也会观察到城市的不同中心分布,也会导致这种通勤时间的变化,比如说如果一个城市是单中心城市,比如说我们的首都北京,他就会相对而言有更长的通勤时间,因为大部分的核心商务区都会集中在市中心城市,呈辐射状向外蔓延,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想要找到更便宜的住房条件,可能就只能往更加偏远的郊区,从而拉长了通行时间。而如果一个城市它是多中心城市,比如说上海由于有多个城市中心,每个区域又有属于自己的辐射范围,往往就会降低通勤的时间,所以上海在通勤时间上面的表现是优于单中心城市的。
第三,伴随着整个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其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这种通勤时间对自身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众多知名的企业开始逐渐离开北上广深,或者去一些新一线城市去构建自己的新总部,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新总部的构建来降低通勤的成本,但是企业也无疑会面对一些问题,这就是新一线城市的人才供应,往往不如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人才供应那么充分,如何能够平衡这种人际矛盾就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大问题。不过无论哪一种选择这种极端通勤时间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2
有态度

有态度

60分钟就算极端啦,哈哈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