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
高格析
当前经济回升仍有波动,须持续关注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后再次下降。实体经济再次进入收缩区间,实现“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目标,面临一定的现实考验。
当前以地产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持续处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收缩周期,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市场调整仍需要时间来消化。
作为曾经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辉煌不再。不禁令人追问:下一个支柱产业在哪里?
当看到昔日的工业厂房,分拆出租给游泳馆、瑜伽馆、饭馆时,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这个市场曾经面向全国,营收达几十亿的工业企业,前几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现在却沦落到出租厂房的境地。它的那些庞大、陈旧的厂区似乎还在诉说着昨日的故事。
搞市场经济,企业因经营不善,难免破产倒闭,这本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代价。于个人角度出发,当然不忍看好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但从市场整体出发,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尽早出清,它占用的资金、土地、人员等经济资源的价值才可以尽快、尽多的释放。
强扭的瓜不甜。对企业也一样,与其把资源和精力耗在那些有问题的企业,不如扶持那些拥有“新动能、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创企业。这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团结一致向前看。
长江后浪推前浪,拥有新动能、新气象的企业才能成就新业绩。那些在08年经济危机期间接受美国政府资金救助的企业,后来都发展的平淡无奇。AIG、通用汽车等企业早已雄风不再。救助这些企业本来就是权宜之计,当时看着好像避免了一些损失,但是从长远眼光看,通用汽车永远也成不了特斯拉,AIG也成不了联合健康。旧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是几乎无法改变的。这也许就是熊彼特创立“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原因所在吧。
张奥平
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5%,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整体来看,7月制造业、非制造业,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7月降至收缩区间(3月49.5%、4月47.4%、5月49.6%、6月50.2%),体现出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基础仍需稳固,而当下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下半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复苏动能依旧不足,关键“痛点”问题仍未缓解。我们认为,政策发力仍需抓住时间窗口,财政货币政策要在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上加大力度,使私人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发力,即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发力,经济实现内生性增长。
首先,从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来看,全面下降,仅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具体来看,生产指数为49.8%,比上月下降3.0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表明整体制造业受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释放不足、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市场主体预期依旧较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产端、市场需求端的景气度均走低,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此外,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连续4个月上升,本月超过五成,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而市场需求长期不足又会使企业预期持续转弱。
其次,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大、中型企业降至收缩区间,而小型企业依然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处于收缩区间。其中,小型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更大,发展预期持续较弱,这也是当前经济实现稳增长的关键“痛点”问题。
7月28日,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表明政策面的积极态度,是不允许中小企业发展预期持续转弱的。
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进而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持续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打通落实堵点,实行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等打包办理”。下半年,相比于全年其他经济目标,最需要保住的目标是失业率在5.5%以内。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如果能够保住失业率目标,经济活动能正常运转,哪怕最终经济增速没有达到5.5%左右的全年目标,也是十分成功的。而中小企业贡献了市场中80%的就业,稳就业则首先要稳住中小企业,只要让中小企业具备充足的发展信心,就业岗位就会实现内生性的扩张。
当前,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7月PMI再次降回收缩区间,体现出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复苏动能仍然较弱,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7月28日,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部分明确要求,“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曾指出,“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
我们认为,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在合理适度的前提下,不会急于转向,而是将更加精准有力,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将更加积极作为。后续政策操作的着力点应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向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变,而当下宽信用中的重点便是私人部门使用货币,即民企融资发展、居民借款消费。
往前看,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IMF发布2022年7月世界经济预测,将发达经济体增速的预测值下调至2022年的2.5%与2023年的1.4%)。此外,下半年即将召开的二十大也将积极布局未来。当下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拾起发展信心,抓住未来的确定性!
余青梅
从上一期PMI数据,也就是6月份的数据看,时隔三个月后,我国制造业PMI重返50%的景气区间,表明制造业迎来恢复性扩张。但是7月份的PMI数据比起6月份的,还是所有下降。
虽然7月份各地疫情尤其是江浙沪和北京都有所缓和,但是数据的降低,或许说明制造业的情况跟消费行业不太一样,或许有延迟的现象,这也说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是长期的,指望其一下子报复性反弹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