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房企"数量腰斩!前7月房企拿地规模下降55.6%
陈方勇
昨天忽然收到了一位久未联系的教授朋友的求教微信。他是教金融的,最近和银行体系交流时发现一个悖论: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时,北京上海的楼市却在“逆势上涨”,甚至出现了成交量的“异动”!另外,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房地产行业在出现大量不良,国家队金融政策都在限制融资流向房地产,但银行实际的执行政策却是在极力向个贷倾斜,最终还是流入房地产市场。他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是这么回答的:房地产市场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程度来自于金融政策的“矫枉过正”,比如“三道红线”政策严格执行起来,不仅很多民企的资金链会出问题,国企也很难保证能自由的腾挪。加上之前的“停贷”潮引发的对预售制要不要取消的讨论,以及资金是否要严格监管到项目本身,都会极大限制房企资金杠杆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催生这样的结果:一部分爆雷的开发商会索性躺平摆烂,把问题甩给金融机构和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担心的就是如何减少烂账怎么处置不良资产,地方政府关心的就是维稳问题尤其是如何“保交房”。所以现在房地产市场要解决的是一个系统问题,只有保证系统的整体稳定,才有机会将个体摘出来,各个击破。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反向的“异动”,正是资金避险的表现,对于大多数资金还只能留在国内的人和机构来说,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项目始终是避险的首选,所以会有疫情后上海楼市的暴涨和前面说的北京楼市的逆势上涨。银行也一样,作为最为被动的一种金融放款,看得见又控得住的一线城市房产当然是最优的抵押物之选,只要风险可控,钱就可以放心的放出去。总体而言,现在市场上缺的不是钱,而是安全资产,或者说信用的重构。当市场开始趋于稳定,有更多的楼盘重回交房的轨道,资金开始流动起来,很多被卡顿出现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解决房地产出现的问题,肯定不能是把它给卡死、打死,而是要在流动中保住健康的市场,再把毒瘤按个切割。
山居一隅伴孤鹤
虽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导致拿地和土拍依然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但是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萎缩,房地产商的衰败,导致大家并没有什么拿地的积极性。
民企们自不必说,已经自身难保,房地产国企和央企就算可以参与拿地,拿到的地也是一个烫手山芋,房地产市场消费者买房积极性不高,对预售房充满警惕,在这种情况下房企拿地规模自然会腰斩。
逗逗飞
可能只有当韭菜们都躺平了所有的收割者们才会去思考是不是之前就不应该那么大手大脚。我个人认为,讲到底,真正能够提高每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生产力)的消费才能算得上是良性消费。能够保持你的身心健康,让你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成长,进而能够创造更多,能更好更多的为客户服务,世界因而更加繁荣,生生不息。另一方面,有多大能耐,过多好的日子自己心里要有数,一味的想靠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凭关系吃老本都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