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火速被删,网友:凭什么!
谭浩俊
看了《我的县长父亲》一文,真的被县长于志明的感人行为深深打动了。虽然作者于忠东的文笔并不是十分娴熟,文字也不是十分优美。但是,恰恰是这种朴实无华、没有修饰的语言,反而让“我的父亲”更加受人尊敬,更加高尚可敬。这样一篇陈述好干部的文章,获奖有什么可质疑的?就算标题与《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有点类似,也不妨碍文章获奖。谁说我的XX父亲只属于《夏洛特烦恼》的,我的父亲XXX的文章也不是一篇两篇,相关的书籍也很多,为什么《我的县长父亲》就触犯了某些人的神经呢?这篇文章,就算不用这样的标题,用什么标题,都得获奖。标题只是一个方面,内容才是最主要。
看到这篇文章后,在认为不该受到质疑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些困惑。困惑不是来自于文章本身,而是当地对待于志明的态度。这样一位品质高尚、作风正派的干部,为什么当地并没有好好地宣传,好好地作为正面典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争做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好干部、好党员,而要通过其女儿参加一次征文才让大家知道于志明,才知道这位老县长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呢?
按照作者的说法,其所写的这些内容,都是完全真实的,没有任何虚构,那么,这位县长就确实是一位品质非常高尚、人格魅力非常强的好干部,就应当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领导干部予以宣传,让更多的人向他学习,争做他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而通过网络搜索“于志明”的相关情况来看,能够搜索到的内容很少很少。如1958年,于志明因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被降职降薪,1962年,甄别平反后再任禹城县县长,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家里几乎以野菜充饥的时候,于志明毅然将复职后补发的工资全部上交给国家。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这段时间,于志明一共记录了89本工作日记,几乎没有一天漏记。于志明一生整理笔记三次,每本日记都编有页码,他的日记记录了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执行落实情况以及工作中的成绩与失误,以及一些记录下具体工作的内容。
还能查阅到的,就是8月3日公众号“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对于志明的介绍:“翻开于志明一本本的工作日志,从麦田种棉花到帮助村民抬粪施肥;从抗旱防涝到和农民一起生产自救;从深入基层调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到改造盐碱涝洼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砥砺前行的过程,看到了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而内容最全面的,还是要属《我的县长父亲》。此外,也查阅到,于志明曾于1947年春被荣记“支前三等功”。其他的,也就没有什么内容的。
即便按照仅有的这些资料以及《我的县长父亲》陈述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认为,于志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没有大力地宣传。更有可能的是,在齐鲁大地,类似的优秀干部太多太多。因为,“小推车”的故事,在山东可能村村都有,在“小推车精神”的鼓舞下,像于志明这样的干部也是层出不穷。不然,为什么不大力宣传。
古人云: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虽说是用在人才引荐上的,对英雄人物的宣传,同样应当如此。不管是组织、他人还是亲人,只要了解英雄人物的故事,就当大声地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学习。于志明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宣传不多的情况下,他的家人通过文章的方式表述出来,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了,为什么就要引起争议和质疑呢?争议者和质疑者的居心是什么呢?将这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的事迹让更多人知道,不正是可以教育教育那些有贪腐之心、背弃初心、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吗?
浪荡覆盆子
这篇《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因为酷似《夏洛特烦恼》中的一个情节,导致这个看起来非常普通得获奖信息昨天在我的朋友圈迅速传播,到处都是调侃的气息。或许因为如此,主办方迅速将其撤下,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不过这样一来更激起了赞同这篇文章获奖的网民的不满,如今一篇微不足道得征文,引起了两方网民对骂,要我说,这件事情搞成现在这个局面,真不能怪网民,虽然看起来是网民的调侃导致了文章被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地主办方,如果主办方觉得自己的评选没有问题,就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将文章公开,让大家心服口服,遮遮掩掩干脆删掉,才是引发后续争议的最主要原因。
闲适
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不能删除,不能删除,可以选择更正或澄清。因为这是接受公众监督的过程,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一部分。
不再犹豫
当下的网络语境中,这篇文章的标题极易让人误解,其实是篇真诚、涤荡心灵的好文章。很多人可能都是质疑着点开,感动着读完。
海棠秋已晚
不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