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结余”
陈方勇
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当我60岁退休,我的孩子30岁正要用钱,而我还要给85岁的父母养老》,内容大致是根据一个标准一家七口人(一家三口加上双方的老人)推算当夫妻俩进入退休年龄后所要面临的现实状况,家庭收入锐减而家庭开支激增(都处于正要用钱的阶段),一个孩子怎么去应对六位老人的养老问题?文章还介绍了日本2016年拍的一个纪录片《老后破产》,和我们当下将要面临的状况非常像,人口“长寿化、少子化”再叠加失业潮,原来“只生一个好”的幸福生活正在变成一个社会难题,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到底该咋整?
在上上周的“佰仕慧资管Xin课堂”关于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应对之策的对话中,其实是有一位从金融圈转入康养领域的老炮儿的发言我没有去做整理,却是说到了养老在中国很难产业化的一些痛点:1、这是一个需要重度服务而高度分散的行业,难以迅速形成规模化,更不要说指数级增长,几乎没有资本想象空间;2、高端机构化服务的用户习惯尚未形成,加上专业护理人才短缺,实际上养老大多依赖护理性收入,赢利性并不高;3、无论是轻资产模式还是重资产模式,养老相关投资都是重投入慢回报的,目前来看可以匹配的资本只有险资,还是通过保险产品的销售来平衡投资,如果无法找到一个从个人养老金到养老消费及养老金融规划的全面解决方案,中国的养老问题就无法得到系统性的解决。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对北京市的养老市场做过一份调查研究,养老企业能实现盈余的仅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其余的都是亏损甚至严重亏损。在我国老龄化已经如此深化的当下,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已建养老机构床位429.1万张,却只收住了214.6万人,床位空置率高达50%。一方面是养老服务的巨大缺口,一方面却是养老企业的生存能力堪忧,显然这不应该是长久之计。
因为这次对话引起了很多关注养老的朋友的注意,我的一位一直在美资地产金融体系的老朋友主动找到我,希望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这引起我对养老产业的美国模式的兴趣,最近就专门找资料研究了一番。美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比我们早,最早也是偏社区服务性质,以慈善为主,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两个法案《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74)和《国家税收法》新增第401条K项条款(1978)后,逐步将养老金运作推向市场化,提高了老年人群的支付能力,私人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养老产业。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约50%的55岁以上老人愿意居住在能提供辅助生活服务的养老社区中,而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中66%为私立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27%为非营利机构,政府办的机构仅占7%。这个比例引起了我的好奇,是什么方法解决了养老产业投资难的问题?用市场化解决了老大难的社会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美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化进程中有三大关键因素:1、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老年人群收入结构的提升,这直接带来了消费升级,老年人的消费有很大比例从基础生活服务转向生活方式升级(更多的消费花在休闲娱乐、提升生活品质上);2、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上公益组织的有效补充让完善的“三支柱”体系逐步形成,鼓励养老金用于机构投资并给与免税处理,既有效的盘活了养老基金,又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3、REITs的推出构成了完整闭环的资本投入退出路径,催生了专业细分的产业链条,比如专门的REITs投资机构、专门的养老产品营建商、专门的机构化运营服务商,每个细分板块都可以单独上市融资(REITs市值大多在百亿到千亿美元级别,养老运营机构市值大多在数十亿至百亿美元级别),让养老真正形成产业化运作。
我这朋友的公司叫魅力花园,是全美最大的非上市养老地产“业主”,2010年进入中国,已在苏州、贵阳、哈尔滨等多地落地。在被记者问到为何会选择在此时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的中国区总裁是这么回答的:“未来三到五年,国内养老机构会进入成熟发展期。随着50、60后人群迈入养老大军,伴随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这个市场会逐渐从‘养老’向‘享老’升级,处于成熟期的高端养老机构会更吸引资本的关注。”他们的经验,在美国高端养老机构的年毛利率可以达到33%,投资一家养老机构的回报率可达6-8%,而在中国年毛利率能做到3%都很难,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有望在三到五年时间得到改变,随着主流消费人群的更迭以及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的高端养老机构的投资回报率很有可能会提升至5-8%(这就具备发REITs的基本条件)。
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当我们自己的行业老炮儿都开始对这个行业充满无奈之时,来自海外的视野看到的却全都是机会!
多加香菜
养老金在未来会有很大缺口,已经是经济圈中一个被讨论过很多次的话题了。这跟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低下有很大的关系,也跟之前公务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双轨制有很大的关系。养老金将在未来某一年耗尽,是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缺还抱有一丝希望的问题,但是到底在哪一年耗尽,谁也不好说。这或许就是这几件推行延迟退休,还放开三孩政策的最主要原因,要想养老金能再坚持很多年,就得再延迟退休“节流”的基础上,提高生育率来“开源”。
生为凡人
养老金双轨制概念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
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已经远远超过80%,据网上披露的资料,高达92%-107%。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从改革初期的60%多降低至40%左右的低水平。
显然,养老金替代率降低至40%左右,已经严重低于正常水平,说明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出现了严重问题。多年来,这种替代率超低的现象一再向我们发出种种警示。
首先,40%替代率警示我们,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收入不到在职时工资额的一半,生活水平出现大幅下降。从全国范围看,它意味着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大幅低于在职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月均3096元。而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仅为1300元。据此计算出的2010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连续20多年下降,本来在职时工资就很低,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又大幅降低至40%,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