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净值大面积回撤,什么原因?
朱霄
这一周的形势可以说是,股市未振,楼市未暖,债市已趴。所谓的经济反弹还停留在意念层面,固收类资管产品的估值就先跪为敬了,对于此事,追根溯源、科学解释乃至心灵按摩的信息已有很多,但也让更多的投资者和相关从业者感受到迷茫无措,金融市场之大,竟放不下小赚一笔的美好向往,凭运气赚钱,凭本事亏钱,曾经头头是道的买入逻辑屡遭业绩毒打。最终在随机游走和有效市场的假说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陷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但我想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则是,“大额资金无法长期赚取超额收益。”这个超额,基于场景的不同,可能是全市场资产加权平均收益,也可能就是经济增长率。
股票和债券既不能吃也不能用,一个人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可以理解为他对实体经济财富占有的凭证。少数人的金融资产增速一直偏高,就意味着他们对实体财富的占有份额在提高,贫富分化在加剧,有道是富不过三代,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却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多数人的金融资产增速普遍偏高,超过了真实经济增长率,就意味着大家都坐上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热气球,属于货币“内卷”,而这不但是不可持续的,演化过程也要更为短暂。
共同富裕是现实的,共同发财往往只是瞬息幻梦。一类产品,一种策略,一条致富之道,一旦既诱惑满满,又人头攒动,它距离被打回原形,则计日可待。在我们国家,这个需要警惕的规模门槛可能就是“万亿”,P2P高峰期每年交易规模达到2-3万亿元,房地产信托高峰期存续规模2-3万亿元,量化私募基金2021年末规模1.08万亿元,股票型ETF(六成是赛道型指数基金)在今年9月末突破1万亿元……我当然不是说这些产品在靠谱程度上是划等号的,而是说它们都有过遭人热捧但继而光环褪色甚至信仰破灭的跌宕时刻,上万亿大众资金公开躺赚,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可持续的。
所以对多数人、普通人来说,做投资的第一要义就是理性预期、调低目标。我们假设有一款投资产品运作了四年,第一年起步良好收益20%,第二年赶上顺风期大涨50%,第三年遭遇回调暴跌30%,第四年缓慢修复仅仅微涨4%,四年下来净值的复合平均增长7%,如果不考虑波动和回撤带来的情绪成本,这样的收益率并非不能接受,因为10年后也可以资产翻翻了。有涨才有跌,从没涨过的东西谈何下跌,但更多的人是被50%的赚钱效应吸引进来或者大举加仓的,惨遭30%收割后夺门而出;也有投资者连赚两年后志得意满却被反转到怀疑人生,发现只是做了个过路财神。+50%和-30%都不会是常态,除非他能意识到如此显著的超额收益是耗费了未来N年运气赚到的,就此止盈、落袋为安、不再他求,但人生的旅途和欲望又没有预先划上的终点线,谁又能在大赚后觉得完成任务、金盆洗手呢?
所以,投资并不是虚无的,但要求多数人都去“反人性”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中国经济早就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了,在下一轮起飞周期前,我觉得需要把投资想象成通过勤奋、学习与训练,在至少5年的一个考核期内,历经得失悲喜、吐利回补之后,尽可能把财富的复合平均增长率提高几个点的工作,而复利作用下的几个点仍然意义重大。如若不然,则是在赌,要么是在赌自己的天赋异于常人,要么是赌自己的资源异于常人,要么就是赌自己的运气异于常人。
闲适
最近债券基金和净值型银行理财这跌幅,惊呆了
许多投资者。“不是说债券是避险型资产嘛!”“不是说债券是固定收益嘛!怎么变成固定亏损了?”有人说“你债券基金拿的是债,下跌也就算了,我银行理财是理财啊,怎么债券下跌我理财也跟着跌了”?其实在买银行理财时往往只看“收益率”那一栏,“产品说明书”中在“投资范围”的那一栏里面,能看到“标准化债券”这5个字,在资管新规后,净值型银行理财的风险收益特征,已经无限接近于公募债券基金了。所以,无论你是买银行理财的,还是买债券基金的,也别互相埋汰了,都是一家人。所以这次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的下跌都是因为一个原因——债券价格下跌。那么既然不是“爆雷”,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债券下跌呢?
导致债券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用(违约)风险 ;2、信用利差走扩;3、无风险利率上行风险;4、流动性风险。因此,导致债券价格下跌的,不只有“爆雷”这两个字。而引发这波债市大幅调整的主要原因,在初期主要是信用利差走扩和无风险利率上行,而在越来越多债基和银行理财持有人不断赎回的情况下,风险已经逐渐蔓延到了流动性风险,这其实和2015年6月股灾期间股票基金持续下跌持有人不断赎回的负循环原理是一样的。在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极其悲观之时,债市往往持续走牛并表现为无风险利率趋势性下降,在无风险利率逼近历史最低点区间,且一些经济周期因素或政策外力因素导致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出现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债市往往容易出现“债灾”,而股市往往在此时间段前后出现反转.......。
资管新规后净值化改造的银行理财在底层资产和风险收益特征上已经无限接近于公募债券基金,而净值化银行理财的持有人还认为这些理财是以前的“保本保收益+没有回撤”的存款产品。作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首次债券市场的大幅下跌,本次债市大跌的“负债端结构”和以往显著不同。债市过往都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而银行理财经历净值化改造持有大量标准化债券资产之后,使得个人投资者对于债券资产的介入大幅加深。而购买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对于回撤和亏损极度厌恶,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容易加剧赎回行为,导致债券市场进一步负反馈。而从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投资经理的行为猜测来看,今天利率债市场已经企稳,而信用债市场因为缺乏流动性出现了很多个券“爆破”的现象。若后续相关产品负债端(持有人)赎回加剧,不排除信用利差进一步走扩,而利率债相对企稳的情况发生。
何苇航
投资理财产品的人基本上要么是风险厌恶较高的群体,要么是为自己高风险投资铺安全垫的专业投资者。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种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是很佛系的,不到万不得已这些投资者一般不会有什么大动静。因此风险只有R2的产品都能触发大额赎回,只能说理财产品的表现是真的惨。
按照本文的说法,债券市场出现了大幅调整是导致这些理财产品表现差劲的直接原因。债券市场要恢复到过去云淡风轻式的走势,也就只能被动寄希望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放缓加息脚步了。
目前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明年下半年之前会结束加息,毕竟捅破天花板就意味着美国国家信用出现实质性危机。如果这么来看,貌似当前反而是抄底理财产品的好时机。但是,假如在此期间飞来一只超级 “黑天鹅”呢?这可是大家最害怕看到的事。
因此综上来看,现在这个不稳定的宏观环境只适合赌性强的玩家。至于稍微有点风险厌恶的玩家,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最好还是回避。
温和的强硬派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被迅速扩散,在墨菲的本意背后又得到了更多的演绎: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你越担心这个发生的概率,那么他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后来就有人总结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回看这几个月的债市、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似乎也处在墨菲定律的阴影下。有人说非标转标后,“打破刚兑”就差银行理财没有真正意义地破了,但什么时候破,谁来做这个先打破刚兑的倒霉蛋,谁也不知道;也有人讲,今年是罕见的宽松大年,央妈持续的“宽货币”营造的债券小牛市,迟早要终结,到什么时候掉头,谁也猜不出来。
我们都知道债市会回调,也知道与之相关的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必然承受压力,但当墨菲定律真的灵验之时,却发现冲击居然是如此之大。许多非常稳健的纯债基金,这几天内就跌去1%的净值,创下了过去几年的最大回撤,净值下跌带来银行理财的撤资,进一步加剧了债券市场的踩踏。债市会变得糟糕,但他真的变糟的时候,就一定会比我们预期的更糟糕。
但如果我们放眼更长,回看到2013、2016年两轮不亚于此刻的债券熊市,市场的巨幅下跌也必然会促使市场进一步走向完善。对于中国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只有在经历一轮轮血的教训后,才能走向最终的完善,这是我们当下正在痛苦经历的,也是历史长期的必然,谁也无法跳过这一进程。
过去三年,没有了刚兑的高收益信托,许多投资者会本能地按图索骥,在“债券基金”、“固收+”和“套利策略”去寻求自己对于安全的边界,但我想表达的是,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再也没有绝对意义的安全了,这是金融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我们必须要强制接受的。如果不能去主动适应这个新形势,就只能活在过去的谎言里,一次次被欺骗,一次次蒙受损失。
也正是因为此,在更广阔的标品市场中,特别是在资本市场里通过组合配置以长期投资去寻求“稳健”的收益才是最终的唯一解。一次次市场的震荡和一次次的幻梦破灭中,真正的资产配置价值观才会建立起来,任何新兴事物的成长背后都是血与泪的代价,而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要提醒自己,再也没有绝对安全的资产,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才是我们面对终极、开放市场的唯二伙伴。
江瀚视野
说是在看到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回撤的现象引发大家的关注,甚至也有不少人看到自己的收益水平,一度成为大规模下跌的情况,这其中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分析判断?
首先当前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特别是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采用的都是债券基础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投资的是债券类的固定收益产品,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果债券市场出现大规模的市场波动,就很有可能引发理财产品收益水平的调整,这是当前市场变化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体现。所以当前出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行或者收益回撤的现象,实际上是比较正常的,也是符合整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和市场客观发展方向的。
其次,我们仔细来看,当前整个资本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股票、债券跷跷板的效应,当前整个的市场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债券市场就呈现出了相对不稳定的下行趋势,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看到了当前以债券为基础的部分理财产品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短期内的市场波动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产品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回撤或者说大规模的问题的话,可以先进行一定的市场观望,了解市场发展的背景和市场发展的经过,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第三,如果大家对于整个市场依然保持着一个相对谨慎或者不乐观的态度的话,其实对于当前的理财产品可以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整,比如说将以固定收益为核心的债券类的产品先赎回购买一定的货币基金类的产品,来稳固自己的收益,等到市场向好之后,再买入固定收益的产品,从而进行一定的波动市场操作,避免自己的收益出现比较大的风险。如果当前市场的相对水平还是保持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大家对于风险的敏感性也没有那么强的话,其实可以考虑先观望一下再考虑未来怎么做,毕竟整个债券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对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问题,其实我们反而可以用一个更加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判断,这是中国理财市场全面开放市场化的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发展结果。
王磊Sans Wang
原因就是——打破理财刚性兑付,让理财风险思维的为更多投资人认可。
1.随着国际经济,国内经济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债务问题越来越来,理财产品也会面临巨大问题。
2.房地产债务债券化后,会包装成更多理财产品,而这些理财产品会出现高风险,中高风险和中低风险各种形态。这些产品净值会出现大面积的波动。
3.对于投资购买者,银行,中介机构来说,完善理财产品购买的手续和流程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