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媒体发文:抗疫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
薄荷酱
其实不用看官媒的信号,早在官媒改变口径之前,各地就已经在开始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了,官媒的这篇评论文章可能会被大家说是马后炮,因为仅仅不到一周之前,它还在强调“坚持动态清零不放松”。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或许意味着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迎来了大转弯,虽然这个转弯时机不是很好,正值冬季病毒大爆发期,而且这三年防疫过程中光顾着做核酸;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并没有搞上去,国外的mRNA疫苗也没有引进…这或许意味着放开之后我们会迎来一波迅猛的冲击。
温和的强硬派
11月30日,广州多区宣布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大部分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被解除。
一石激起千层浪,政策的落实速度,这次比网络传播得更快。当天下午,在疫情最严重的海珠区内,大量隔离物被拆除。
一段视频被自媒体疯狂的转发,视频中一位男子在空旷的街道幸福的狂奔,高呼着“解封了~解封了”,成为了这一标志性事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一个14亿的人口大国,任何政策的调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处理好各方诉求的平衡,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一解了之”并不能解决问题。
怎么才能做到让大家满意,怎样才能实现平稳过渡?而在未来的3-6个月又会发生什么?
一,基本规则:先行先试,试点搞好了再扩大化
之所以说广州的全面解封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是因为广州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例社会面没有清零时进行的解封,这开创了疫情管控时代下的先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赋予了广州“小马过河”的艰巨使命。
事实上,在中国最近40年的社会实践中,先行先试,小步快跑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正确路线。
从1979年改革开放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从而引领全国风潮、从1992年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促成了浦东新区、再到2001年加入WTO逐步向全球开放我们的产业。一蹴而就从来不是我们的初衷。
锐意改革和小心谨慎从来不是相对立的一组词汇,恰恰因为有了小心谨慎的保驾护航,改革的成效和意义才能在更长的时间不断释放。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果决”地接受了来自美国经济学家的“休克式疗法”。诚然,它一次性解决了产权的问题,但随之带来的寡头垄断、经济下滑和居民收入下降,这些问题又该谁来承担呢?
即便同一条真理,放在不同的主体身上,依然可能有不同效果。
小马过河这个故事的精髓不在于小马向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虚心求教,而在于最后它自己小心翼翼的尝试。
随着广州市相关政令的下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也迅速表达了对这些改善行为的积极认可。而稍晚时候国务院领导的讲话中也不再提及“动态清零”,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这轮“变革”绝非单纯的市级行为。
在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态中,如果没有顶层的授意和支持,市级平台顶着上级的压力去做这么大的“创新”,出了问题,丢掉的可能不只是乌纱帽。
既然我们认为广州是“试点”,就不代表这是疫情管理的最终方法,先行先试的另一个潜台词是出了问题可以再调整嘛!
也正是因为此,虽然我们已经看到黎明依稀的光芒,但绝不能简单的认为“马上就要全面放开了”,从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角度看,面对事情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儿”是再正常不过了。
“放开”这个词好讲,但真正做起来棘手的是,重症疫情的妥善收治、少数居民恐慌导致的医疗资源挤兑、少数重症案例被网络发酵导致的负面声音。处理好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放开”同时进行充分的基础设施和心理建设。
可能就像高盛预测的那样,不排除这种“试点”的姿态,在未来1-2个季度在全国范围持续推广,最终在明年2季度前实现全面的正常生活。只不过他可能漏算了更积极的民意对开放进程的推动。
二,疫情管控的生态里,我们长期忽视的一件事:基层的政治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11月30日江公仙游,引发全网追思。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其他人不上下其手,我们也不会停止对于她的装扮。特别是当下大多数人在疫情严控下疲于奔命时,这种美化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但我想说的是,中国式的基层政治生态,这么多年变化并不大。在大政府的运作模式下,做好向上管理是官员晋升的最快通路。
当顶层的战略意识清晰且已经被同僚们所明确时,我就大干特干,大政府模式效率高的特点展现无遗,过去三年的集中隔离、方舱建设、全民核酸都是如此。
当顶层给出了战略方向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20条),我会选择观望,指着我去当出头鸟是不行的,与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做错了,不如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就是发生在我们最近1个月的事情。
满怀期待的居民,和老成持重的官员们,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反差。
这两天,某些地区甚至选择了逆潮流而动,但放在政治生态学上,这并不让人意外。如此形态下,当前的试点如何能够在全国形成燎原之火呢?
要彻底扭转这种风向,需要有四个必要动作或情景出现:
1,高层(非卫健委这种级别)在广州方案基础上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案在全国推广,要满足规则明确、可量化执行的特征;
2,广州的实验运行良好,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疫情数据稳中有降;
3,高层给予广州的变化以认可,温言嘉奖,如果出现疫情反弹也不动用“杀威棒”进行追责;
4,高层对于“层层加码”的地区官员给予直接的批评,对于那些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直接罢黜。
下一阶段,关于管控“严与松”奖惩的风向,将成为基层政府重点关注的事项。
“谁被奖励了?为什么奖励的,我是不是该学学?”
“谁被上级骂了?为什么被骂,我可千万别学他!”
在大政府的模式下,规则是一方面,但在政治生态中所形成的“奖惩”则更直接表达了领导的真实意见。
这个风向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三,最难改变的其实是民众自己:政令好变但民间的观念尚需重启
最近两周,北京各小区对于“非法”封控的抵制,可谓是愈演愈烈,各种小作文和演讲家视频满世界飞。
我们却都忽视了,你会选择你相信的,你的潜意识让你看到你认同的。但真实的世界从来不是只有一种观点的。
在许多人(包括我)眼中,更愿意接受“大感冒”的事实,但沉默的那部分人,那些被三年疫情所吓怕的人也绝不在少数。
在民间,立时解封派和严防死守派一直在不同维度上进行着对立,这种情绪的对立在每一个小区是封是开、在安全至上还是经济发展的争论后,都有所体现。它不激烈,但却始终存在。
现实的结果是,此刻的“解封派”占据了自媒体的话语权。可一旦解封后疫情数字上升,话语力量的强弱就会迅速转换,“严防死守派”卷土重来,我们又该应对这种民意的撕裂?而官方又该平衡“经济”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呢?
从这个角度看,解封不单单是一道行政命令、也是重要的经济决策,更是人民认知的统一协调。
解封的同时,更是一场激烈的舆论战,思维层面的争夺有时候比实体管控更为困难。
新阶段的舆论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准确宣传疫情变种后的发病率重症率、确定其自限性疾病的地位,避免引发群众的恐慌,防止医疗资源出现挤兑。
2,鼓励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继续加强疫苗注射,对高危人群做好更多保护。
3,在国家层面,树立合理的、低成本的“安慰剂”,有病先别去医院,吃某花冲剂就能治愈,一方面降低防疫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
君不见,这几天官方媒体的风向已经出现变化了么?
四,解封容易,但难的事情我们往往看不到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会导致你的任何一个决策都无比困难,特别是这些选择涉及到普通大众时。
清代名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官时曾经写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词通俗易懂地表达了“虽然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却也从一个侧面点出了为官之难。
当你站在个人的视角,你会觉得解封后造成100万的高危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比例极低;而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解封,会发现如何妥善处理民情和舆论、如何处理“有为”与“不为”之间的问题,要顾虑的方面太多,要做的准备太多。
个人做错事,可以低头认错,甚至拍拍屁股走人也无所谓,但政府不行。
这也是我们看到各地依然在大力建设方舱医院的原因,只有“有备”才能“无患”,没有“方案B”的变革都是危险的。(当然,大规模建方舱医院,我个人不发表意见)
古语云“大疫有三”,掐指一算,我们已经捱到了第三年最后的日子。但最近这大半年的日子,很难说有谁的生活是正常的,气急上火也是人之常情。但我还是要多喊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知其难啊!
五,写在最后,毕竟东流去
南宋淳熙二至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往返于湖南江西等地,长江一览无余浩浩汤汤的气势令词人叹服,写下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千古名句。
闭上眼睛,试着用辛弃疾的视角去体会一下那种感觉,极目远眺,视线虽然被青山遮挡住,但看着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豪迈的胸襟一览无余。这句词在有感而发之余更彰显了词人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意志。
不管眼前的反复和波折有多么汹涌,但长期的方向和目标都不会改变。
疫情终会散去、经济终会回归正轨、我们的世界也要重新回到向上的方向。
11月30日的变化给了我们惊喜。“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我们更应该保持更多信心,相信政府会做出长期最有利的决策;我们也更应该保持更多耐心,在提防短期波折的时候相信人类世界的长期向上性。
2019年12月1日,武汉通报第一起新冠病例,到今天已然满了三年,坚持了三年的抗疫,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到无奈。但就好比这黑夜越来越长的日子终将在这寒冷的冬日走向终结一样,我们重回正常的日子也一定不远了,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