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食品”成为2023年被外资买爆的第一只股票
温和的强硬派
2023年,A股会变得更好么?这是每一个在2022年里饱受打击的投资者都非常想知道的问题,更是我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饱受冲击下,希望寻求的慰藉,生活总需要更多期待,而A股自然成为了中国百姓长期依赖的精神力量。
1,历史上的大数据:A股从来没有连续三年收阴
古语云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显然这样的观点对于A股市场也一样生效。在经历了两年的阴跌后,投资者的信心已经消磨殆尽,长期被套的股票和基金让大多数投资者也放弃了操作,与其说持币观望,不如说是绝望后的躺平,美国的逆向投资大师邓普顿曾经这样形象地描述股市周而复始的过程:“牛市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狂欢中消亡”,难道此刻的A股不正在经历悲观后的缓慢爬坡么?
从A股的历史上看,不存在三年连续收阴的情况,这恰恰是大样本数据下历史规律的最佳验证,当A股的估值和投资者信心持续低迷时,恰恰是人弃我予的最佳时点。有人说,能不能买股票,做下家庭调研就可以,看看你的叔叔阿姨们都是否在热情地讨论股市和基金,如果是的话,你就需要格外小心,而如果相反地,他们对于投资表达了极度厌弃的情绪时,则是你最佳的投资时点。
不管怎么看,情绪低点的A股和连续三年不收阴的历史规律都会在2023年发挥作用,给情绪低迷的投资者一个大大的惊喜。
2,从来都没有看对的专业投资者
在A股市场上具备最强研究能力的机构一定是证券公司的研究所,配备最专业的人,做着最专业的事情,相比得出的结论一定会高人一等吧?但有好事的人做过统计,每一年证券公司研究所的观点都会大幅度偏离后续的行情(当然,不独A股市场,美股亦然),证券公司说涨,后续就要跌,证券公司看跌,市场就打脸般上涨,证券公司说小幅震荡,市场就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这几年的A股市场,这一逆向规律当真是屡试不爽,有球迷说“彩票反着买,别墅朝大海”,股票和基金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回到现实中,对于2023年的资本市场行情,证券公司的普遍观点是A股谨慎乐观+港股表现优于A股,如果按照逆向的原则看,A股在2023年要么下跌要么大幅上涨,结合第一条规律,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至于港股,虽然估值更低,但受到国际资金的冲击也更大,证券公司看错的可能性也非常非常大。
站在投资的角度看,2023年,建立起足够的底限思维和止损措施,放心大胆去投资,也许是“最不坏”的一个选择。
3,中国独特的产业文化支撑着走出疫情的快速复苏
不少悲观的投资者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的复苏表示悲观,他们固执地拿着欧美经济复苏数据来推演我们的路径,有人讲美国有几百人因为疫情而彻底退出劳动市场(原因多样,这里不展开),有人讲韩国的消费数据短暂回升后就不行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我想,这些悲观的观点本身忽视了一个极大的问题,中国和中国人其强大的精神内涵,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看看北京解除管控后,阳康后的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烟火气再度回到我们的身边,这既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卷”国民的一种自发回答,我们从来不会躺平,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责任甚至是“兼济天下”的情怀都在支撑着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勉力前行。
有人说儒家文化培养了执行力最强的国民,但这样的结果配合上高度发展的工业产业,却诞生出世界上最精密的制造业机器,诚然这个国家面临着房地产转型和科技提升等长期历史性问题,但他绝不会在此刻躺倒,强大的精神力灌注其中,让其在最难的时候依然负重前行。
我有一个好朋友在创业,方向是中老年人高端鞋的生产,她在调研了大量配套企业后发现,高端、精细的生产制造只能在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的产业链不够丰富是一方面,而没有产业文化的他们在劳动力的工作态度和结果上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的结论可以反推至任何产业,疫情后全球的经济再复苏、低碳经济下的新龙头,谁能够吃到最大的份额,不言而喻。
4,写在最后
人的本性就是“总想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这导致了流媒体时代,大量迎合人性APP的存在,从头条到抖音,不外是算法模式去迎合人性的真实体现。但就像那些证券公司一样,我们的判断也总是错的,你越是沉溺在算法迎合的世界里,你的认知成见就会更大,不论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还是我们的每一笔投资,都是如此。
事实上,当下算法模式的互联网已经偏离了其本来的初衷,互联网技术本应帮助我们去看到更多的世界和不同的人,而算法却把我们装在了自己的小世界中而无法自拔。痛苦的人总是携带傲慢与偏见,只有幸福的人才能带着宽容与理解去看待未来的世界。去跳出那个自己营造的世界吧,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由消极和悲观组成的,只有勉力前行,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也只有跳出悲观,才能尝到资本市场最甘甜的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