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瑜伽暴雷,如何看待健身房跑路成常态?
杨波
1、梵音瑜伽倒下了,成为近期又一家倒在黎明后的知名体育健身机构,从知名度和口碑来说,其影响力还大于年初老板失联的中健健身,分析梵音瑜伽和中健健身闭店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疫情、预付制、门店扩张这三大关键词。
2、其中,疫情是一个变量,也是压倒梵音瑜伽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意思的是,真正让梵音瑜伽和中健健身老板选择闭店的导火索,不是三年里的最黑暗时刻,而是黎明到来之后,也就是是疫情放开之后,老板们无法再找到一个理由去继续拖欠员工工资、场地水电费等必要支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
3、当然,假设一下如果没有疫情这个变量,梵音瑜伽就可以成为百年老店吗?答案显然还是否定的,即使没有这个变量,预付制和门店扩张这两个常量,也必然会发生现在的情况,就是资金链断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4、先说预付制,这几乎是国内健身行业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融资渠道,从个人小店到上百家规模的大型连锁店,都是使用这样的模式,即使是Keep这样的互联网健身新锐,也无法拒绝预付制的诱惑,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饮鸩止渴的融资方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资金链断裂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即使是成功实现IPO、企业上市,也未必能够避免这个最坏的情况。
5、预付制的大行其道,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体育健身行业的创业者,几乎找不到更好的融资渠道,再考虑器材、场地都是租赁的,教练是按月发薪水的,这些都不是银行机构认可的抵押物,那么也就只有预付制这个独木桥了,只要门店不断扩张,新会员还旧债的扩张模式,怎么看都是有效的。
6、比如,梵音瑜伽在闭店之前还在让会员充值、续费,这种明显的道德瑕疵,绝非梵音瑜伽首创,之前的中健健身,再早之前倒闭的连锁健身房,哪个不是这么做的呢?因此,真没有必要去批判创始人的道德问题,而应该去反思,为何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法律和道德底线踩在脚下。
7、事实上,从融资的逻辑来说,预付制就必然要让创始人追求广开门店,唯有这样才能活下去,但是国内健身行业的低水平管理能力,同质化课程,使得门店扩张之后,依然是极为低效的运营方式,说白了就是赔钱赚会员充值和续费,健身教练也等同于营销人员,说的直白点,每一个新开的门店,就是一个营销网点,目的不是去做大做强,而是能够保证资金链不断链,让公司活下去,其实就是如履薄冰。
8、十年前,很多人说健身行业是朝阳行业,这是中产阶级的刚需,但现实却是,国内头部的连锁健身房和瑜伽房,几乎都是谁做大谁死得快的结局,健身行业的集中度极低。血淋淋的事实说明:健身行业明显不是一个创业的黄金赛道,反而很容易让创始人成为“失信人员”,败掉攒下亿万家财,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9、而且,不同于餐饮这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行业,过去十年里倒下的健身巨头们,罕有能够咸鱼翻身的案例,死了就死了,品牌连存续的价值都没有了,这还的归罪于预付制,因为品牌倒过一次之后,就成为预付制的黑洞,自然没有接盘者愿意拿着这样的品牌玩一次这样的融资游戏,现实也做不到。
10、总之,梵音瑜伽表面上的高大上场地,优秀教练、会员口碑、20年经营历史,归根到底只是健身行业预付制下的偶然,从使用预付制这个模式开始,就注定了某一天资金链断裂是必然,而这个行业要真正出现巨头,只能寄希望于打破“预付制-门店扩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这个死循环的人士了。
东晴西雨
早在2020年,健身房、理发店以及培训班之类的预付消费就已经被政府提上了整改议程。原因很简单,坑很深埋了不少人,这早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老问题了。令人不解的是梵音的目标人群是中高端人士,他们难道不看新闻的么?梵音的经营模式跟传统健身房没啥两样,如果看了新闻还敢对赌梵音之类的机构不会出问题,那说实话消费者自己的问题也不小。
再说说线下体验消费吧。虽然大家普遍认为线下体验是实体消费最后的一片净土,但是也要区别地去理解。像运动健身这类,中低端客群被网上课程截流的趋势很明显,想想去年大火的刘耕宏就能窥见端倪。而梵音这类教室经营不下去,就是客群被分流走了不少。
当然,有人会说那都是疫情导致的。可是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疫情可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人的消费分配方式。对于一些中等收入的精致人士来讲,既然可以在家“零元”保持身材,又何必去线下。省下的钱买个包旅个游不是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