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宣布!瑞银集团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
王衍行
拉郎配之举。瑞银集团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此次收购是在瑞士联邦政府、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和瑞士央行的支持下实现的。也就是说,瑞银集团的此次收购可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利益,促成此次收购旨在为了防止银行系统信心进一步受损。瑞士政府的撮合终成正果,但纳税人也拿出了“真金白银”,瑞士政府表示,将提供逾90亿瑞郎,以弥补瑞银收购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损失,周日瑞士政府宣布,为帮助瑞银接管瑞信资产,将提供最高90亿瑞郎的损失担保。具体来说,假设瑞信的投资组合产生损失,瑞银将承担前50亿瑞郎的损失,瑞士政府承担此后的90亿瑞郎,再有任何进一步的损失将由瑞银承担。。瑞士央行(SNB)还向瑞银提供了逾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以帮助促成这笔交易。瑞士央行周日发布声明称,提供大量流动性援助,支持瑞银收购瑞信。除了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SNB现有的工具获得SNB的流动性,瑞信和瑞银还可以根据瑞士联邦委员会的紧急条例,获得破产时具有特权债权人地位的流动性援助贷款,总额高达1000亿瑞郎(约合1080亿美元)。此外,根据紧急条例,SNB可给予瑞信高达1000亿瑞士法郎的流动性援助贷款,由联邦政府违约担保支持。SNB称,瑞士联邦政府、国内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和央行的支持下,此次收购成为可能,这一救助将“确保金融稳定,并保护瑞士的经济”。可以预计的是,由于“强扭的瓜不甜”,瑞银集团的未来之路肯定荆棘密布。
瑞银集团心里没底。瑞银收购价已是提高的报价。媒体稍早称瑞银达成的收购价是20多亿美元,之前瑞银出价10亿美元,还要求,若该行CDS利差超过100个基点,交易无效;瑞士政府曾考虑,若瑞银收购不成,将瑞信国有化。30亿瑞郎的收购价较瑞信最近一个交易日周五的市值打了大概四折。以周五收盘价估算,瑞信的市值约为74亿瑞郎。
特事特办。瑞银周日声明称,收购的相关磋商由瑞士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和瑞士央行(SNB)联合发起,收购得到了他们的充分支持。交易无需获得银行的股东批准。瑞银已获得FINMA、SNB、财政部等核心监管机构的预先同意,他们及时批准了该交易。可见,瑞士政府在争分夺秒地争取撮合瑞银与瑞信的交易。还有媒体称,瑞士政府计划,通过规避股东投票表决的法律要求,加快收购流程的速度。
近年银行业交易之最。这是监管机构推动达成的多年来最大一笔银行业交易,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宗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跨国银行之间的巨型合并交易。
总之,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银行,可以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好消息,但是,个别银行动荡的序幕可能刚刚拉开。可以预计的是,未来银行业遇到的挑战既是前所未有的,又是始料未及的,必然是充满惊涛骇浪的。
蒙奇奇
瑞银集团真的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这将是一笔非常大的交易,并将对瑞士银行业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以下是可能发生的影响:
加强瑞银集团在瑞士银行业界的地位:这笔收购将使瑞银集团成为瑞士最大的银行之一,进一步巩固了它在瑞士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这可能会使其他银行感到竞争压力,进而引发更多的合并和收购。
增加瑞银集团的业务规模:瑞信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业务网络,收购后瑞银集团将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更具竞争力。
降低成本:通过合并,瑞银集团和瑞信银行可以共享资源、减少重叠部分,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和更低的成本。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好的财务表现。
带来并购风险:并购过程可能会带来风险和挑战,例如整合问题、文化差异和员工流失等。如果瑞银集团无法成功解决这些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或者对公司造成损失。
总的来说,这笔收购将对瑞士银行业界产生重要影响,这可能会带来机遇和挑战,需要瑞银集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管理。
独步风云
瑞士信贷在2022年10月初被曝出流动性危机,风波一直延续至今,最终在硅谷银行引发银行倒闭潮之后也黯然倒下,被瑞银集团收购应该是最好的归宿。
近年来,瑞士信贷受到多起负面事件影响,包括 Greensill Capital 宣告破产、Archegos 爆仓等事件,2023年2月,瑞士信贷表示称过去两年的财务报告存在重大弱点。在原订于3月9日发布的2022年财报,延期至3月14日发布后,3月15日该公司股票下跌13.94%,盘中最低重挫26%。3月15日,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主席表示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瑞信最终走向卖身。
高格析
瑞士信贷银行长达167年的经营历史结束了,
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瑞士联邦政府3月19日(星期日),也就是股市开盘之前宣布,瑞士信贷银行将被瑞银集团收购。根据交易条款,瑞信股东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将获得1股瑞银集团股份,总对价30亿瑞士法郎。
瑞士信贷银行成立于1856年,即清文宗咸丰六年,距今已有167年的经营历史了,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通过了1929-1933年世界性大萧条的压力测试,经受住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但却倒闭在了各央行疯狂加息企图抑制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梦魇之中。虽有不甘,但却无能为力。这则收购新闻无异于向全球宣布:瑞士信贷银行长达167年的经营历史已经结束了。
回顾人类历史,银行业是人类比较古老的一个行业。如果把经营高利贷也算做银行最早的雏形的话,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礼》有记载“听称责以傅别”,大意是说在审理借贷纠纷时要有凭据、证据,这个记载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借贷关系西周时期已经存在。
经济学家萨罗·巴伦及合著者1975年出版的《犹太经济史》一书中说:“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从大西洋到易北河,这中间各地的犹太人,大都是靠放高利贷生活的,从12世纪到15世纪都是这样的。犹太人几乎成为高利贷者的代名词。威廉·莎士比亚大约创作于1596~1597年的《威尼斯商人》 ,其中的人物夏洛特就是一个犹太人。1171年设立的意大利威尼斯银行是最早成立的一家近代银行。此后相继成立的一些银行,主要从事存、放款业务,大多具有高利贷性质。
如果说银行最初是脱胎于高利贷经营的话,那么,银行业经营与高利贷经营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获取利差。两者唯一的不同:一个利差适当、一个利差高得离谱。但不管怎么说,没有利差,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经营的价值和可能。
2023年2月,瑞士信贷银行宣布2022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连续第二年净亏损。3月14日,瑞信发布报告称,该行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瑞士信贷银行糟糕的经营业绩、有缺陷的内部管理已经昭示了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除了回味瑞士信贷银行被瑞银集团收购的波谲云诡之外,它的经营失败给银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第一,银行业必须非常、非常地重视声誉价值。银行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声誉对银行来说是必需品。市值和合规是银行声誉价值管理的两大重点。市值方面,瑞信的颓败在2007以来就有明显的迹象,其股价自2007年达到高峰之后,连续下跌了15年之久。合规经营方面,2014年5月,瑞士信贷银行承认帮助美国人避税,需支付美国司法部逾25亿美元罚金。2022年6月,瑞士最高刑事法庭判定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瑞信)及该行一名前员工在2007至2008年间帮助一个保加利亚毒品走私团伙洗钱。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瑞士信贷银行的经营品质、声誉价值已经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之前市场坊间多次传言瑞信破产倒闭也是其声誉价值遭受严重受损的强烈信号。美国硅谷银行的破产倒闭也是声誉价值崩溃导致破产的典型案例。
第二,银行业必须着力盯住流动性指标。不光是银行,也有太多太多的企业是在财务报表还在盈利的情况下倒闭的。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现金流动性不足导致失血休克而亡的。失血导致缺氧,而且这是不可逆的。对哺乳动物是这样的道理,对企业、对银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银行业应十分关注盈利质量。银行一旦经营亏损,其持续经营的价值将大打折扣。瑞信连续两年持续亏损,好像在向市场宣告:我拥有了孱弱的盈利能力和存疑的经营价值。目前情势下,瑞信已经几乎没有挽回市场信心的能力了,被瑞银收购是最好的结局,这避免了储户、投资者进一步遭受巨额损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