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谈大学生考公,冲上热搜
独步风云
大学生为何热衷于考公?考公务员、考老师对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来说是份相对体面的工作,而去制造业累死累活的干会被社会舆论嫌弃,工资待遇可能也差得不少。书读得越高,心理包袱越沉重,家人对他的期望也越大,他就越下不来台,可选择的选项也就越少。
曹德旺说的也没毛病,本科大学教育目前看来是通识教育,与工作的衔接不够,非常脱离实际,如果要学点技术可能还不如专科,而公务员技术门槛比较低,大家都能做,因此都抢着考公。
这套既定的教育体制运行几十年后,确实出现了问题,一方面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社会上却消化不了那么多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比较接地气的岗位却乏人问津。教育系统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中国是不是可以放开其他上升通道给普通家庭,不至于所有人都去卷读书?例如大力发展篮球、足球。很多人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但被父母强迫着去读书,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天赋却得不到发挥,因为没有平台,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他浪费时间在读书上,对社会而言可能损失了另一个体育巨星或者其他行业的巨星。
杨清元
古代的就业需求显然没有现代多,原因是社会分工没有现代这么细。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创新,创造新的行业,发展新的领域。
放手创新,做大蛋糕,而不是忙着切蛋糕和抢蛋糕。才是正道。
快乐的苏格拉底
哪里工作和工资性价比越高,去那里的人越多,所以说……一直未变
神经蛙
改革改革,却从未见在教育制度与体系上改革
引領Manuel
当一个国家的高校的毕业生,千军万马去挤公考的独木桥时,这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大的问题!本着这个基础上,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激进发展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跟整个国家经济结构体产生了严重的错配?我们的高等教育除了造就整体系统架构的人材和分门别类的专业性人材外,是不是过于单一化,能不能最终适应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市场需要?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在中国,产业链齐全完备的制造的中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立国根本,能不能适宜制造业转型升级,能不能以产学研为引領,科工贸为基础整体优化突破,提高附加值?我们的高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架构性的管理人材,体系研发人材这些本是一个少而精的模式,一直忽视了对实用应用型人材的培养,甚至是缺失,总不能把这个任务全部抛给职业技术学院,这方面我个人建议应该参考美国的MIT和德国职业技工教育的模式,我们的高校教育体系应该大力创新培养培训模式,除此之外建议政策制定者应该给予对于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产业工人技师等同于专家的福利待遇,打通管理再培训升级通道,出国交流深造培训,享受高层次人材引用的同等待遇,住房补贴,安家费,生育补贴,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打通社会阶层跃升的通道,引导社会舆论给予社会阶层的肯定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