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银行业存款暴跌,2月更是创了历史记录
钟正生
2023年3月以来,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拉开本轮银行危机序幕。而随着瑞信被收购、德银资产遭遇抛售,市场焦点似乎从美国中小银行转向欧洲大型银行。本报告详细梳理欧元区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并结合德银的案例,评估当前欧洲银行业的现状。
资本充足率高位回落。截至2022年三季度,欧元区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14.74%,较2021年末下降0.8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2019年三季度0.37个百分点。分规模看,欧元区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反而低于中小型银行;分地区看,德国、法国等欧元区“中心国家”的CET1仅高于意大利、希腊等国一个百分点左右。
不良贷款率仍处低位。欧元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大幅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1.79%,不良贷款总额也降至3450亿欧元。较低的风险成本比率(cost of risk)与不良贷款率的走低相一致。不过,不良贷款的结构变化(stage2+stage3占比上升)可能暗示欧元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空间不足。
盈利能力及流动性压力略升。欧元区银行业资本回报率(ROE)仍保持历史高位。不过,货币紧缩与信贷放缓、资产价格下跌、以及美国经济走弱等,可能使未来欧元区银行业的盈利面临压力。欧元区银行业的流动性状况边际恶化,近三个季度流动性覆盖率(LCR)下滑近10个百分点,但绝对水平仍好于2019年水平。
风暴眼中的德银:“短板未必那么短”。德银作为市场印象里“短板”,事实上近年来的业务表现可圈可点。德银近年来的业务重组较为成功,2022年财报呈现较强韧性,几乎所有经营指标“逆势”向好。我们认为,德银不会成为下一个“瑞信”,未来市场恐慌情绪有望平复。
结论:欧洲银行业非“将倾之大厦”,但亦需持重前行。1)2022年欧元区银行业承受一定压力,但主要指标仍好于2019年水平,更好于2016年以前的水平;2)欧元区“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银行业均存在潜在风险,“五十步笑百步”殊不可取。这也符合我们对欧元区经济“碎片化”问题的理解;3)相比于中小银行,欧元区大型银行的风险可能更需要关注。4)德银的逆势“蜕变”或暗示近期市场抛售行为并非那么理性;5)展望未来,欧元区银行业可能继续承压,但此刻押注“系统性银行危机”爆发的交易为时尚早。
钟家裕
FIMA Repo是2020年初美国方面的临时举措,当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疫情期间新兴国家的货币流动性问题,该工具一度被市场质疑为美联储在扮演“世界央行”。
如果按照市场的推测,欧洲央行大规模使用FIMA工具,那么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为什么近期美债流动性枯竭的原因。毕竟FIMA是一个美债与美元互换的机制,欧洲央行需要现金流动性,通过把自己持有的美债抵押给美联储来换取美元,从操作层面来看是很合理的。
当然,抵押美债和抛售美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对于美联储而言,欧洲央行使用FIMA不仅不需要其清偿债务,还有0.25%的额外利息可拿。但是对欧洲方面来讲,就多少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了。
当前,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方面在不断加息,但另一方面却是不见消退的高通胀,貌似传统的货币调整政策正在走向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