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可以不戴口罩?广州地铁回应
六和璧
最近出差加休假,去过一些小城市,室内场合基本已经没人戴口罩了。但一回到北京,在地铁里还被保安要求把口罩戴好。
如果是从防新冠病毒的角度,现在的流行程度较低,即使商场和地铁这样说密闭空间,也的确是没有必要。广州的这个“不做强制要求”的回应其实给其他大城市一个很好的参考,相信未来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也会跟进了。
不过春季是流行病的高发期,加上很多人也有春季花粉过敏的问题,带着口罩倒是也可以防护一下,也避免对他人造成困扰。
很有可能,未来的“口罩令”还是需要国家卫健委的统一通知,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解除,我相信这一天已经不远了。香港地区的口罩令将于3月1日起全面取消,市民在室内、户外,以及公共交通工具上均无须佩戴口罩。
人微则言轻
疫情过去后,公共交通戴口罩的政策继续执行,但越来越松动。记得前段时间地铁上,有保安在车厢巡逻,督促乘客戴口罩。有一次,保安看到车厢里有人不戴口罩,督促他戴口罩,抱怨大家要有意识。不要抱怨我们没有提醒大家戴口罩。
然而,最近,在地铁上,保安人员正在巡逻,但他们不再提醒每个人戴口罩。在地铁的高峰期,人们总是看到一些人不戴口罩。也许这也是为了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的脸,不再隐藏在口罩后面。表情失控,重天恢复正常表情管理。放手后,经过一轮阳光,它似乎离每个人都很远。以前的健康码和核酸码已经在历史进程中被封存。
随着工业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化,不断创新的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也伴随着风险的叠加。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时期,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安全事故越来越严重,卫生事件越来越猖獗。在文明进步的同时,风险测试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曾经在交通系统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汽车还没有流行起来,交通灯还没有诞生,飞机也谈不上。我们有低速马、牛带来的路上动力,帮助我们跨区域流动。活动半径有限,经常在一个区域形成小的社交圈。这个圈子有自己的市场,衣食住行配套设施。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个圈子的交流语言越来越同化。形成一种只有这个圈子才能理解的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言。这一时期的交通事故可能是罕见的。
后来,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火车越来越快,飞机路线越来越密集,一旦遥不可及,现在可能只有几个小时,就像1800英里可能离我太远,但对孙悟空一群神可能是一个战斗的努力。与此同时,我们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每天有3000多人因交通事故离开世界,道路拥堵、道路坍塌、车辆碰撞、飞机事故。为了降低交通风险,我们接受越来越多的安全教育,如戴头盔、系安全带、走斑马线、紧急破窗、不超速、不疲劳驾驶等。同时,我们学习越来越多的交通知识,不断学习自己,提高安全意识。交通便利突破了地域限制,圈子扩展到全国和全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交流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都学习普通话进行跨地区交流,回到圈子里时使用自己的圈子语言。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风险也在扩大,推动我们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促使我们应对更大未知的风险。
圈子的突破和活动半径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带来了人口分布不均造成的拥堵或承受力不足。一个城市的人口可能集中在几个热点地区,一个省的人口可能集中在省会或经济发展良好的地方,一个国家的人口可能流向发达地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方正在实施改革,在大约15分钟的自行车距离内支持完整的设施,形成一个小的活动圈,大大减少日常通勤。在一个小圈子里,有学校、医院、老小活动场所、便利服务设施等,这个圈子里可以满足日常需求。例如,巴黎的15分钟战略是在一个城市建立多个中心,将教育、医疗和工作纳入15分钟的自行车范围;早在2016年,上海就制定了15分钟的发展计划: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规划指南(试行)》,以创造集约用地、环境友好、设施丰富、活力多样的生活空间。“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我国还发布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为城市生活圈提供指导,北京、武汉、广州等地也在规划社区生活圈。
这似乎回到了以前动物输出交通动力的时代,局限于一个活动圈。不同的是,它主动缩短物理空间的半径,但网络虚拟世界仍然与世界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