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发展关键
钟正生
2023年以来,中国CPI和PPI持续低于市场预期,引发“通缩”热议,国家统计局与央行均对此做出回应。在此,我们重点讨论物价读数偏低原因、物价数据反映的经济复苏成色,并对年内我国物价走势进行预判。
为什么出现“类通缩”?2023年3月,CPI同比读数仅0.7%,低于2000年以来80%的历史区间;PPI同比跌幅走阔,读数仅-2.5%。CPI和PPI表现低迷的扰动因素在于:1)海外从“输入通胀”转为“输入通缩”。去年同期俄乌冲突升级,期间国际能源、粮食、金属价格飙升,今年同比读数较快下行,对物价形成拖累。2)“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去年年末至今年春节期间猪肉价格旺季不旺反而大跌。3)汽车行业3月掀起“价格战”,导致CPI交通工具分项创下有统计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通缩”是个伪命题。CPI和PPI月度公布,时效性较强,是衡量物价变化的常用指标。然而,前者侧重于居民消费价格领域,后者侧重于工业领域,均不能反映整个经济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状况。GDP平减指数是更综合的指标,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经济中物价水平。一季度中国GDP平减指数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抬升,且中国经济的亮点在于第三产业,这在GDP平减细项指数中的反映较为充分。一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的GDP平减指数均有明显上涨。
为什么讨论“类通缩”?市场热议“类通缩”现象,本质上是在担忧经济复苏的成色、后续宏观政策的趋向。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在物价数据上还是有所体现的,如3月核心CPI同比回升,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不少分项表现偏强。但结合经济数据观察,居民消费增长的动能还需进一步夯实:一季度消费复苏仍有很大疫后修复的成分,一季度居民收入信心明显改善、但可支配收入增速尚未见起色,3月增长最快的限额以上消费品类多为去年同期增速最差的品类。不过,“类通缩”的物价读数为稳增长政策发力创造了较好环境。对货币政策而言,二季度核心通胀压力暂且不大,加之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是偏宽松操作的重要窗口期,若国内需求恢复势头不及预期,仍有必要“精准”发力支持内需回稳。对财政政策而言,当前工业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有必要加快基建投资进度,增加形成实物工作量,刺激原材料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
“类通缩”何时了?预计2023年二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速低位运行、PPI持续处于收缩区间。不过,国内物价的“类通缩”是暂时性的:下半年物价基数走低、内生需求有望滞后回升,国内物价同比读数将自低位逐步回升,核心CPI可能逐步向1.5-2%的合理区间回归。
仇煜
经济日报作为经济领域的央党媒,呼吁恢复和扩大需求,可以看出消费需求的恢复对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过,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发展关键,这本来就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道理大家都懂,关键就是如何恢复和扩大需求?
就拿这次五一旅游报复性反弹为例,看着人流量多,但是人均消费下降了不少,其中根本原因可能还是普通人兜里钱少了,兜里有钱,或者对未来的信心强劲起来,才会扩大需求。
F*%
其实这个观点不用官媒来再说几遍,中央早就说了,关键是是相关政策与落实措施要真正落地!让大家看到!
胖胖的圆圆
提升中间中产及以下人民的收入和刺激富人的消费和投资才更关键,不能只是“扩大和恢复需求”。有钱和有稳定的赚钱预期的前提下,老百姓和市场会自发创造消费的项目,也愿意消费,否则,就是再怎么刺激也没用。
哄哄
过去消费里房地产是大头,这个支柱不稳住,其他消费是难以补上来的,靠新能源汽车补不了房地产
张学峰
保持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是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前提。还有优化消费结构的问题,服务业消费与品牌商品消费同等重要。
已注销用户
三年受到的伤害,伤口短期不会马上愈合。但是希望已经有了,恢复的快慢,就看政策的支持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