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官媒呼吁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钱?
谭浩俊
正常情况下,股市和楼市是一块翘翘板,股市热闹、楼市低迷,股市低迷、楼市热闹。原因就在于,资金可以随时调转方向,投资者也可以随时做出新的选择。转向股市的资金多了,楼市自然要低迷了。转向楼市的资金多了,股市也就要低迷了。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股市和楼市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运行的。虽然没有表现得十分明显,不是大起大落的格局,却也基本遵循了这样的规律,从而让股市和楼市都保持了动态平衡。一定时期,还出现过双双热闹的现象,譬如股市达到6000多点时,楼市的状态也很好。那时候,居民储蓄倒是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居民手中的钱,都流向股市和楼市了。不仅如此,企业的生产资金、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等,很多也转投到股市和楼市。不然,为什么在后来股市陷入低迷后,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卖房产保壳、卖房产维持资金链不断裂呢?就是因为在楼市疯狂时,上市公司也都买进了大量房产。
花钱买房产,按理是不符合上市公司发展要求的,至少,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但在股市疯狂阶段,这一切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大股东为了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投资者为了一时赚钱,也不会顾及企业未来怎么样。结果是,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出现了“挪用”生产资金购置房产的现象,固定资产增加了,企业发展后劲却大大降低了,最终出现了上市公司效益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的严重后果。
楼市因为开发商负债买“辉煌”、买短期利益、买资产规模而埋下很大风险,当需求进入瓶颈后,负债率过高的问题也就完全暴露出来,形成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格局。于是,楼市进入持续低迷状态,开发商则个个露出了本来面目,两手一摊,把责任交给政府,把希望寄托在政策调整上。关键在于,就算政策调整,由于需求也进入调整期,年轻人对住房的需求欲望明显下降,再指望通过政策调整来刺激需求,在缺乏购房欲望的年轻人面前,已经没有多少作用了。即便是刚性需求,也在等待房价下降,等待开发商降价。
那么,负债累累的开发商,有降价售房的能力和条件、决心和勇气吗?能找到降价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吗?必须注意,按照目前年轻人对待住房问题的态度,政策已经激发不了他们的购房欲望,而必须再在降价上出一把力。否则,政策也会成为摆设。这就是负债扩张、负债拿地、负债建房、负债拼地价留下的恶果。楼市的低迷,是开发商作死与购房者觉悟共同带来的,除非开发商不再作死、购房者恢复购房欲望,市场才能恢复。
而对股市来说,如果不是上市公司把大量资金转向楼市、购买资产、炒作房产,甚至负债购房,而是把资金投向企业再生产,投向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也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格局,投资者也就不会对投资股市望而却步。而股市低迷,无疑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对非上市企业上市等都会构成不利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对很多上市公司来说,从资产的角度来看,还算不错。但是,由大量房产构筑起来的资产架构,又怎么能够支撑上市公司的框架,缺少现金流、没有利润、后劲不足、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低、没有品牌产品,等等,已经成为多数上市公司的标准性配置。这样的上市公司格局,不出现低迷是不可能的。
开发商没有利润支撑降价售房,居民就不会买账。因此,楼市低迷问题难解。上市公司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撑,没有分红,没有能力回购股票,也就只能勉强维持。就算现金分红,能够吸引投资者的,也是极少。自然,投资者不会买账,股市低迷也就难解。居民购房者也好,股民投资者也罢,都已经觉悟到理性状态,不会再因为政策的调整而疯狂购房、疯狂投资,他们开始用理性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投资行为。对开发商来说,唯有选择降价,才有可能打动购房者。对上市公司来说,也唯有分红、股票回购等,才能引起投资者关注。当然,如果能够投资新项目、展示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也是能够吸引投资者的。
股市和楼市,遇到的是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基本相同,那就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负债、增加现金流、提升产品档次、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打动股民、居民,让他们能够重拾信任、重拾信心。也只有这样,股市和楼市才能走出低迷。否则,纵然宏观环境改善,企业不争气,市场也难以真正恢复。
古哩树
听起来更像是在下一盘大棋,股东所有会股票操作的平民百姓取出银行的钱涌入股市,而后集体收割。机构、大股东们挣得盆满钵满,把股民们牢牢地套在山腰或者山顶上,实现居民储蓄向股市转移。
其次,我觉得真的要让普通股民挣钱的话,就要不忘开股市之初衷。公司企业通过股市融资(圈钱)了以后拿去用于产品的生产、研发或者投资,每年年中年底就把挣来的钱跟股民投资者们分红进行利益分享,效益好的甚至可以季度分红。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分红股息的方式吸引更多股民投资买入股票,股民通过股息分红获益,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同时要打击上市只是为了圈钱、中饱私囊的行为,新上市公司的从股市获取的融资,进入第三方政府监管机构(类似于淘宝的形式),对于上市超过两年或者超过三年不分红的企业,强制退市,有盈利能力以后可以重新申请上市。
浩鹏
这篇文章的作者逻辑是清晰的,愿望更是美好的。但是,要让股民基民赚钱,谁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而市场是由一群行为不可控的人组成的。譬如,仅A股这个市场有差不多2亿户投资者。你要让如此大的一个群体达成某种行动共识,基本上是痴人说梦。况且A股多有“初心”,看看上证指数这三十年的K线就知道了。
并且,文章中的话不应该说给散户们听,因为他们被“镰刀”割怕了。今年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超过30%,就是散户对“镰刀”们无声的回应:打不过那就躺平嘛。所以,文章作者要号召也是号召“镰刀”们拿出点奉献精神出来。当然,即便“有形的手”出面号召,估计也起不到太大作用。中国二级投资市场的环境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要指望一天就能改善。
刘帅阳
如果可以抄底,那是最好
兆古子
中国有14亿人口,如何让数以亿计的家庭都能够稳定的赚到钱,而且收入能够稳定的提高?解决好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国内消费提振的问题。那么赚钱之路在何方呢?政府要做什么?居民要做什么?
是全民都去买股票,买基金吗?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股票基金赚来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这些钱只有一个出处,就是千千万万家企业赚到了钱。每一只股票背后都是一家企业。每一个基金背后是多家企业。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企业是怎么赚到钱的?如果这些企业不赚钱了怎么办?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也都知道,一个生物在世界上生存的科学法则:新陈代谢。就是说,必须要有大量的新生事物不断诞生,现存的事物当中那些不合时宜的或者腐败的,才能被替代掉。整个世界才能保持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个繁荣的关键在于要有大量的新生事物不断的诞生。
对经济社会来说,要保持经济持续繁荣,居民收入稳定提升,就是要不断有大量新创立的企业诞生出来,并允许它在公平的自由竞争中生长,在市场中发挥新生事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以美国经济为例,当初如果没有20来岁的青年人乔布斯在自家的车库里创办苹果公司,怎么可能有今天3万亿美元市值的苹果公司呢?如果没有20来岁的年轻人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公司,又怎么有今天的巨无霸微软公司呢?
我坚定的认为,中国的亿万居民家庭要实现稳定的收入且持续稳定的提升,中国政府就必须要营造大众创业的自由环境(真正破除各种限制,改事先批准,为事后监管)。
当前大众创业的环境,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放松,放宽。例如,为什么每个城市不能开办几个集市?允许人们在这里自由的摆摊。
要知道,现在国内生意最好的店铺就是“麻将馆”。大量的,不计其数的,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的中国人,在这些麻将馆里消耗一天又一天的宝贵生命时光。如果政府给这些人提供宽松的做个小生意的环境,他们只要很小的本钱就可以做一点小生意,那么我相信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生意。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收入和财富都是劳动换来的。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劳动就是商业劳动,而摆摊是一个最容易做起来的商业行为。
我们来算一笔小账。比如说,一个居民在银行里存了100块钱。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就是100块钱的一个财富。但是,如果他用这100元购买了100元的货物。现在,他的100元变成了200元,因为他拥有了100元的货物,而由于他购买了100元的货物,那个出售100元货物的厂商得到了100元的收入,这就是100元变200元的商业事实。而那个厂商得到100元收入之后,把其中的80元支付给原料厂家,原料厂家又得到了80元的收入。那个原料厂家还会拿出一部分去进行再一次的分配。
如此的连锁反应,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会创造等同于投入本金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新财富。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无商不富”的根本道理。
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有荒废的空地和空置的建筑。为什么政府不能把他们拿来提供给广大的居民用于自由的在那里免费摆摊?为什么不能免费设立小型的集市?这个与在线销售也完全不冲突,因为它也可以发展成一个网红的集市,既满足当地居民生活,也通过在线销售的方式,促进整个国内市场的交流。
当前,我们国内的政府各部门对于小微企业的自由发展,还是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还没有真正遵循“按需供应、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规律。例如,繁琐的出口手续和程序,使得小微企业面对各种云里雾里(晕头转向)的手续望而却步,尽管他们有强烈的出口意愿。
又例如,很多农产品粗加工的商户,他们要申请一个制造生产的许可证,或者是一个小作坊的许可证,非常的不容易,可望而不可及。这让他们本来可以做的市场眼睁睁的做不了,即使他们有低成本的优势,也无法列入大厂的合格供应商采购名单。而这仅仅是由于政府施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前置条件(相关审批人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们也是“照章办理”)。
这些来自政府部门的繁琐的而又缺乏简明指引的手续和程序,对小微企业的自由发展所造成的各种阻碍,我本人都有切身体会。
大众创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根本性驱动作用,我一直是抱有坚定倡导和支持的态度。
接下来,我要向渴望增加收入的居民呼吁。
每个有余力有余暇的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最小生意(例如,摆摊)入手,去开始自己的创新创业创富之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看到,有人在网络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穷人为了养家糊口去摆摊,算不算丢人?”作为创业研究专家和辅导专家,我的解答如下。
每个人都有创业致富的权利,每个人也有致富的义务。生而为人,有身体,有头脑,我们就要发挥身体和头脑的作用,去勤奋做事,勤奋的为社会服务,以获取社会给予的各种报酬,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在市场经济社会,个人要过上幸福生活,就要让自己变得富裕。而要让自己变得富裕,主要有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加入到一家企业去打工,或者加入到一个社会组织、一个政府部门去工作,而得到一份报酬和相关的福利、奖励等等。
第二途径,是继承长辈的遗产。这个比较少一些,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三个途径,是自己创业,自己去创办一个生意。这个生意可以有大有小。根据个人的能力,根据个人的志向,可以是一个小店,也可以是通过多年的发展创办一家大型企业。在创业的项目中,包含了“摆摊”这样一个看上去比较小的创业项目(我是个80年代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我就主动亲身经历过摆摊的创业行为,所以我说的话是基于切身感受)。
本质上讲,摆摊是一个创业行为,是属于一种小微型的创业项目。摆摊,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在摆摊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做生意的能力,做好相关的顾客服务,培养服务意识。
同时,在组织货源方面,也可以选择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来增大自己的销量,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售一些自己制作的小商品,包括自己亲手制作的工艺品。
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摆摊是一个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创业行为。例如,在全世界各地,在今天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城镇,也会有“集市”这样一种群体摆摊的行为。
在发达国家,也有“跳蚤市场”这样的一种集合了很多人摆摊的交易场所。摆摊的人们在这里出售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出售一些小商品、旅游纪念品、二手货,而且不只是销售东西,也包括出售服务,比如,理发,美甲,饮食小吃,街头才艺表演,等等。
关于“摆摊”这里的小生意,我要澄清一个概念,它不是所谓的“穷人的行为”。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摆摊这种创业行为,让自己获得更多收入。即使是一个有固定收入的打工者,如果他有喜好在业余时间去摆摊,当然可以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同时也能够增加一个自己同外界更多接触的机会,增加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或者说,一个人有一种爱好,想在摆摊这样的小微创业中,把自己的特殊才干展示出来,这都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
所以我要批驳这样一种错误观点,所谓“摆摊是一种只有穷人才去做的事情”。摆摊,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创富行为。任何人想增加收入,都可以选择各种小微项目,进行创业致富。
我本人是一个小微项目的连续创业者,也是一个创业研究专家,创业培训专家,创业辅导专家。我本人非常尊敬所有小微项目的创业者,我也多次听他们讲述小微项目的创业经历。
任何一个从事很微小的生意的人,一方面给自己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也给消费者提供了购买上的方便,也丰富了市容市井文化的内容。
我要为生意微小的创业者点赞!对小微创业者献上我的敬意,我也祝愿每一个创业创富的老板好运!恭喜发财!
最后,我要说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更多更多的自主创业者。在风中,在雨中,在阳光的暴晒下,在寒冷的坚守中,在街边,在桥洞下,在地下通道,在车库,在地下室,在卧室,在阁楼,小微项目的创业者们不辞辛苦,自力更生,为了追求内心想要的美好生活,而去各显其能的创业,这是人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精神的最真实体现。
由此扩展开去,我赞扬所有的在各个行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创业的人们。正是千千万万的体勤脑勤的创业者,在丰富着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在创造着人类社会的繁荣。
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及其家庭得到了稳定且持续提升的收入(因此他们可以更多的去消费),并且培养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干,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丰富了自己的人格。因此说,大众自主创业,利己利家利国利天下。
(兆古德雪的原创文章)
不能只看热闹了
你说得有些道理
精林
愿景不错,市场制度鲜明,对上市公司监管有度,严打造假,让股民安心,方能做好市场稳定,
叶孤城
愿景不错,但是其实提振股市和消费没有直接关联。
降房贷,提工资,严查食品安全,降低发病率,哪一步提升不了消费,还愁消费上不来?
你股市赚钱了,又有几个把钱取出来消费的,除非你觉得赚够了,那么多少是够?对于小散来说,1w翻个1w ,生活还是扣扣搜搜,提振股市到最后真正赚钱的还是那一批有钱的,最后牛走了山顶又套一批小散,生活更难了
心任
股票赚钱的,几乎都是利益集团内幕操控~
刘梓桐商者无域
在中国医疗要靠自己、教育要靠自己、养老要靠自己;委屈的时候伸张正义举步艰难;在如此焦虑和压迫到规则里,渴望他们消费,真的为难了。谁不愿意过更好的生活,谁不希望自己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可是面对现实,他们当下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给不了他们最好的,设计不出合理的规则,又无法看到病因,建议专家不要随便出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