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难,多方发声!最新研判来了
谭浩俊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载人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虽然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双方已经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沟通,中方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欧方能够从双方贸易合作的大局出发,取消这一行为。但是,欧方仍然我行我素,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对中欧贸易关系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伤害。
要知道,发起对某种产品的反补贴调查,是要有充足的证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想当然。而从欧方发起此次反补贴调查的情况来看,仅依据对所谓补贴项目和损害威胁的主观臆断,根本没有有效证据支持和支撑,也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是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不仅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是一种利益伤害,对欧洲消费者也是一种利益伤害,使他们无法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
可以想象,欧盟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尤其在日前举行的德国汽车展上,更是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从而给欧洲汽车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并将这些压力传递给了欧盟,迫使欧盟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是非常通俗而简单的逻辑,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常用的逻辑。欧方再怎么辩解,再怎么强调理由,也逃脱不出这一逻辑。自然,其行为也就比较恶劣,对中欧贸易关系的伤害也会比较大。
殊不知,这些年来,欧洲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数量是非常大的,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冲击也非常大。但是,中国从未用反补贴调查等手段限制欧洲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且不止于汽车,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冲击,中国也都是以开放、开明、开通的方式对待,欢迎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让中国市场为各国企业提供发财机会、竞争平台、成长空间、发展机遇,那么,为什么欧盟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台这样的贸易保护政策呢?为什么不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欢迎各国企业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呢?
众所周知,全球化不仅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也给发达国家提供了享受产品和服务红利的机会。同时,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市场,更给了发达国家企业和产品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发达国家能够持续发达,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很多国家的企业和经济都会陷入衰退状态。为什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十五年时间,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严重低迷状态,就是因为发达国家关上了全球化的大门,让互通有无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也让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竞争力不断减弱。
电动汽车实际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国理应更多呵护与关心,而不是打压。中国能够在电动汽车领域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希望通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更好地为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多做贡献,也为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电动汽车,共同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冲击。欧盟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而只是从欧洲汽车企业的利益出发,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有点鼠目寸光,也失去了发达国家应有的胸怀和气魄。
当然,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问题上,也不排除欧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反华势力、与中国“脱钩断链”势力的压力,这些势力想以这样的方式,倒逼中国也采取类似反制措施,从而给了他们要求欧盟与中国“脱钩断链”借口。要知道,近两年来,在欧洲,在欧盟,少数势力一直在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推动与华脱钩,想以此来打压中国、打压中国企业。虽然在商界的齐心协力下,这些势力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也给中欧贸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此次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多多少少都有这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欧方认真对待。
对欧盟此举,中国商务部也给予了回应,中方敦促欧方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鼓励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深化合作,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因为,中欧双方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不止于电动汽车,也包括其他方面。如果欧方在电动汽车合作方面设置障碍,无疑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合作,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欧方必须慎重,尤其不能让希望中欧“脱钩断链”者阴谋得逞,不能让他们借刀杀人。
徐俊豪
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冯德莱恩早在第四次“盟情咨文”中就放出风。如今正式发布调查,中国商务部和中汽协对欧盟这种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发声反对。调查时间将持续13个月,也将给中国电动车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和变化。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盟成为主要市场。据资料,中国2022年出口前三的国家为比利时、英国、斯洛文尼亚,出口数量分别为19.8万辆、10.9万辆、4.7万辆。而且出口量持续猛增,对当地市场形成冲击。不过,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入欧,各国反响不一,如法国要求欧委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启动调查;而在今年慕尼黑车展开幕式上,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将为德国车企提供创新驱动力,公平竞争可以刺激产业和创新。
法德两国的不同态度也与两国在中国市场情况有关。据统计数据,近期法系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长期不足0.5%,而德系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接近20%。法系汽车在中国不行,自然更在乎保护本土市场。而德系汽车在中国商业利益较大,包括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德国说话做事都比较审慎。
实话说,欧盟在最近10来年的发展过程中,呈衰落态势,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近年来欧盟更是面临重重危机。欧盟不顾我国反对执意对从中国进口电动车展开调查,也有对成员国地方保护的韵味,给自己争一个面子。欧盟发起调查尽管会对中国电动车出口短期内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也会加速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建厂实现本地化,进而推动中国电动车出海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