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3年GDP成绩单?
张国防
今天大踏步地后退,是为明天大踏步地前进,时间的河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说的正是当下GDP数字的退和近。
何为退?何为进?
增长5.2%,增加的绝对量近乎1万亿美元,相当于瑞士、荷兰、沙特阿拉伯全国GDP,全球排名三四的德国、日本GDP仅为4万多亿美元。
看是进,但全民、全国、全球,以及实实在在的百姓生活感知,确实没什么进的体感,缘故是什么?
看来,人们的认知,尤其切实感知中的进,并非绝对量,甚至不是绝对量的一阶导数 -- 增长率,而是二阶导数 -- 增长率的增长率,也即增长率的边际效用。
边际增长率的正负,方是与人下意识感知的直接自变量。增长了,但增长率的增长率下降了,即是与当下社会情绪相对应。类比一下的话,牛顿一二三定律中的力学力道视觉界,对应微积分中的二阶导数边际效用边际量,顿挫感显然。
如此而言,共同富裕,共同的也并非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财富的二阶导数 -- 增长率的边际效用,同时以节制和均衡调节“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相反的"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以发展速度的二阶导数值为负的数字而言,当下确实在“退”!
第二个着眼点,退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击穿社会动力系统?
以一个标准、两个参数作为考量。
一个标准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奇点,是“任何事情不能阻隔或迟滞"D领导"的"民族复兴"”。
两个参数是:大规模即时强刺激的招有没有祭出;有没有被迫启动对外WAR的倾向。
第一,确实没有祭出大规模火箭筒式即时性强刺激的同时,还腾房地产的笼换新质生产力的鸟,以及腔调颇在节奏上,没有以积累长期风险为代价换取短期增长,而是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溯源在于信心不是空喊的,祛魅、在我、自成,是内生以内驱的,稳的一批;
第二,不但没有对外WAR的迹象,还处处腾挪闪移;不但热战战场,而且金融战场、科技战场、贸易战场皆如此,拿的真是150-100年前米国之于世界的剧本且优化之,比如人民币储备货币化的结构性腾挪颇有加速美元博弈英镑的时效性,随带着把香港从“美元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带到“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新阶段。
BTW,正像财报报表遇到自然灾害年份可为未来三五年的二阶导数为正做出个低水准基础,弱不禁风似的档口正是扫除几十年一累积的世家财阀的好时机(扭转人之道之“损不足而奉有余”);
以及,正是惨兮兮怕兮兮以有所理由和被理解的扩充包括但不限于HE弹好时机 -- 战略博弈角度,真所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知且行。
博弈中,增长式被看衰、唱衰,是后追者多么难得的姿态,是正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火候所在。
是所谓具体问题追到根源上揣情、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摩意、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揣摩,会发现一个字:岁月静好。
而非只盯着落后于第一名七八万亿美元而看不到断档式领先第三名十四五万亿;只看到脱贫攻坚中的规模发债而看不到让几亿人连接到现代化商品统一贸易市场中的魔力;只看到姜文的《让子弹飞一会》电影的爽而无视姜文的“让子弹飞一会”;只膜拜与教员的放弃一座延安获得整个中国的神奇而牢骚于眼前的A股探底......
过程中的千夫怨声所指道载,有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牛顿爵爷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序言开篇中说:古代人研究自然事物方面,把力学看得最为重要,而现代人则抛弃实体形式与隐秘的质,力图将自然现象诉诸数学定律,所以本书致力于发展与哲学有关的数学。
===
钟正生
1、如何看待2023年GDP成绩单?2023年中国经济实际GDP增长5.2%。尽管外贸承压、房地产市场“磨底”,但居民收入恢复、消费潜力释放,基建与制造业投资维持较快增长,最终实现5%左右的增速目标。
2、如何应对GDP平减指数负增长?2023年GDP平减指数偏弱主要原因是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同时,第一产业生产较快扩张、需求相对稳定,对农产品、食品价格形成拖累;服务业需求未有报复性反弹、而供给提升弹性较大,价格表现弱于历史中枢。物价增速如何向合理水平回归?寻求产能的消化和出清尤为关键:1)在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连续两年回落的当下,部分原材料需求中枢下一台阶,家具、家电等耐用品制造行业的需求也有减速,亟需提升生产及产品标准,加快低效产能退出。2)新能源、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中长期前景较好,但短期出现结构性供需失衡,政策更需着眼于需求端的扩大,助力产能的更快消化。
3、如何看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势?2023年工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但高技术产业增速仅2.7%,为2015年以来最低值。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自高位小幅放缓,其中结构动能走向收敛和切换。展望2024年,工业生产具备进一步恢复的基础,但制造业投资的下行风险值得警惕。一方面,传统机械制造、消费制造需求有望随出口恢复出现回升,投资也有一定支撑。另一方面,房屋建筑需求可能继续回落,将制约原材料行业生产和投资的上行弹性。同时,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前期投资偏强的新动能行业产能过剩压力或进一步显现,若外需回温支撑不足,投资增速存在自高位超预期回落的可能性。
4、如何看待就业和消费复苏的现状?2023年消费呈现恢复势头,得益于就业形势改善,居民收入提升,平均消费倾向也接近于2021年。然而,2023年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速仅有3.6%,低于2019年的6.5%和2022年的4.1%,有待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结构仍有调整动能。2023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约45.2%,较疫情前的2019年低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用于衣着、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的比例仍偏低。
5、如何看待基建地产投资的“进”与“退”?2023年,房地产投资在低基数水平下持续“磨底”,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其带动边际减弱。从12月数据看, 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尚未走向趋势性恢复,但在特别国债加持下基建投资显著提速,传统增长动能互为消长。
6、如何看待今年一季度的经济与政策?1月以来,高频工业生产数据强于季节性,基建项目落地形成支撑。然而,新兴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或制约其补库存及投资意愿,房地产销售有进一步走弱迹象,且基数抬升下一季度同比读数将再承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仍有待巩固和提升,但当前宏观政策尚处“空窗期”,增量宏观政策储备或需尽早提上日程。
兰香
市场表现与数据之间产生背离的一个分析视角:
上市公司对外部环境的真实感受是“名义GDP + 通胀”,而去年通胀接近于负数,所以虽然名义GDP是5.2%,但企业的真实感受可能是4%左右,与数据所呈现状态之间的偏差就产生了。反过来说,如果2024年CPI和PPI回正,即使名义GDP是5%,上市公司对外部环境的真实感受也会大幅高于去年。
张奥平
十大重点:
2023年经济增长实现较高读数的一大原因,是前年低基数的影响。全年经济恢复处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中;
从价格指标来看,经济处于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态势中;
中国经济并非三驾马车,而是“一驾马车与两个轮子”。一驾马车是出口,两个轮子则是民企投资和居民消费,这代表着市场活性;
出口回升是“出口—民企投资—城镇就业(民企贡献80%城镇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民企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
随着海外去库存周期步入尾声,2024年出口将好于2023年;
现代化基础设施投资及地产“三大工程”将发力稳内需;
美国重启宽松周期是出口回升,基建及地产投资发力的关键“破局点”;
2024年消费新亮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
2024年供给侧创新驱动的关键:培育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型城市、新质型产业、新质型企业、新质型人才与新质型资本”五大方面的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