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反驳“中国见顶论”
王磊Sans Wang
“中国见顶论”这种论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滑稽可笑的观点;即使在西方,这个“见顶论”也并不是主流观点。
全球主流的经济学界、企业界、知名投行以及全球顶尖的咨询机构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韧性,未开发的市场仍将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这种观点,才应该更符合中国现实,也是基于对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度理解。
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我们遇见了一些转型期的困难;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内生动力一直存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存在所谓的“中国见顶论”。
1、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性持续优化和人民群众的不断创造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正如陆克文所说:中国消费市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水平具有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这个观点,我们深感认同。在我们多年的商业实践中,也深深地感触——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尚未满足的巨大潜在需求。
而这个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存在于未来的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中。
比如,中国城市、地区发展结构的持续优化、各行业市场中企业竞争的分布结构性优化、中国企业管理能力、制造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提升带来的结构性优化、中国消费市场升级和降级带来的结构性优化等等;这些经济行为结构性的优化,将为我们提供巨大的创新、消费和发展的潜力。
可以说,各个经济要素的持续结构性优化,是我们经济改革、发展和腾飞的又一源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勤劳和不断创新能力,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虽然在底层和基础性创新存在一定的缺憾,但是我们非常善于应用型创新。这种应用型创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优势。
因为,应用型创新更能贴近市场,更能满足市场的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再加上我们人民群众的勤劳和务实,我们可以非常迅速地将这种应用型创新应用到现实的市场。
展望全球,请问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能力、速度和水平?
2、“中国见顶论”更是一种刻舟求剑式的论调,忽视了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基于现有体制、现有情况、现有条件和“抓小放大”思维下得出的结论;而这种观点就和“美国衰退论”一样滑稽可笑。
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表现,更是刻舟求剑式的论调。
因为,中华民族一直具有自我修复和调节的动态发展机制,特别是1949年以来。
我们总是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状况,进行体制性改革和修复。
从伟人的92“南巡”到2001年加入WTO,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每次经济发展关键的时间点、关键的机遇、关键的环节,总有伟大的人站出来推动中华民族滚滚向前。
3、对未来的信心和保持谨慎而乐观,是我们一代人的责任。
在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遇见各种困难和阻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非常正常的表现,所以全球才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论调和现象。
而我们80后这代人,即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未来的信心和谨慎乐观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因为我们的态度会影响到未来90后,带动前面的60、70后。
所以说——信心比黄金重要。
我们这代人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接受过国际和国内的高等教育,见识和经历过中国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1997年金融危机、中国加入WTO、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企业从腾飞到爆雷。
当把我们的知识、见识、认知和实践四种要素结合起来一起思考的时候,应该更能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在的中国、理解发展的未来——中国经济的明天肯定会更好!
和光同尘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智库及媒体频频抛出中国已经过了巅峰的言论,不少学者预测中国将走日本的老路。他们的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口问题,地缘政治,市场金融制度等。在中美竞争的大框架下,竞争领域已经不仅限于技术,金融,军事等层面,舆论上面的争斗也是一刻未停,如何有力的回应防止预言向现实转化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张旺
陆克文是澳大利亚的前总理,虽然澳大利亚跟中国关系近几年一直很复杂,但是作为政府高官,陆克文自然说话要顾及两国表面上的关系,在公共场合自然是要慎言。
对于中国见顶论,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哪个哪个有身份的大人物反驳这一观点了….主要还是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外界会有这种言论。
或许市场上有这种观点,还是跟中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跌有很大关系,毕竟中国的经济增长跟庞大的消费市场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个消费市场中的消费者只减不增,活力下降,这就确实是个问题了。
Hedouwudao
见顶不见顶的,祛魅、在我、自成。
别人说一个见顶不见顶的话题,这厢针锋相对的反攻和解释,倒也不是街头巷尾的互怂鸡同鸭讲或者夏虫不可以语冰,但也是各说各的。
西方有西方的基于历史和时空历程的视角,东方有东方基于时空和历经的判断,萨义德说东方的西方从来都是东方视角中的西方,西方的东方从来都是西方视角中的东方。
这并非核心重要,奇点是:公平、公正以及尊重,回到基本原理,以及一定可以回到基本原理。
具体问题追到根源上揣情、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摩意、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揣摩,进中持稳,“进”讲究“失控中的弱水三千取一瓢”,“稳”讲究“节制和均衡”。
其一,宏观稳中进取,说到底,需要全要素生产率、边际效用的提升,其它都是外围和表象;当然,微观中有跑的快的,有跑的慢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接力棒,留在往昔的,有时候先破后立,有时候先立后破,宏观角度,皆要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核心参数,否则,或者是没有物尽其用,或者是虚假的热闹。
比如2010年代中大行其道的移动互联网络新经济,在全社会经济要素生产率提升方面,直觉的角度来说相信传统智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新科技和新业态应该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实际的数据汇总和分析显示它们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却在减小,客观上形成了“技术封建主义”,全方位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边际效用,这是对科技效用的祛魅,以及祛魅之后的策略判断和选择。
科技之上,需要组织的治理、管理、运营、规制章程,不同排列组合间的熵减焓增的变化,述说着手指缝里那些个浑然不觉的影响全要素边际效用的成本。
再者,是排列组合形成的全要素网络关系、网络特征、网络效应的纯度,是否共振或谐振,共振或谐振度对一个的系统动力,指数级差别。
网络效应的共振或谐振、排列组合的熵减焓增,是源力,是源泉性协同力,是协同助力型增量价值创造;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市场贸易规程规模和统一性等,是原力,是原生性创新力,是原生创新型增量价值创造。
这些个基本原理方面,弄清晰,做得好,一时半会看不到顶,做不好,半米之内瞎忙活、井底之下搞装修,如是而已。
也所谓,祛魅、在我、自成。
===
John zhan
大道至简,与其越描越黑,废话连篇。不如坦然面对,下跌是事实,无论是数据还是体感,均不尽如人意。公开数据,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是王道。
小成
其他我不知道,但现在确实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内需不振,大企业都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我国通过电动车的领先地位,来不断抢占海外的汽车市场。我国和日本还是有本质差距的,日本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房地产泡沫一戳就破,经济停滞三十年。但我们不会,房价虽然跌了,但是基本盘还在,只要我们坚持房住不炒的方针,实际上房价是高了还是低了,已经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了,让房屋回归居住属性,而不是金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