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月CPI同比下降0.8%,PPI同比下降2.5%
南宫桦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这一数据的变动,能看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和消费情况的变化。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虽然每个地区情况都不太一样,但是CPI根据全年时间的波动,是有一个变化规律的。
比如冬春两季,鉴于全国性寒潮,蔬菜水果产量变少,运费增加,物价也会变高。到了夏秋两季就降下来,尤其是过年期间,CPI一般都是最高的,有这个固有规律存在,现在1月份CPI环比继续上涨,看起来其实也很正常了。
张学峰
读《现代货币理论在中国》有感
本书属于政府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事实上,政府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存在“敞口”,就是政府不可能仅依赖某一种主流理论,而是兼容并蓄,以实际所需为准,这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的体现。
本书的部分理论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例如关于财政赤字的功能财政理论,其中没有考虑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大体系的资金循环利用。资金通过存贷款、税收与财政支出及政府投资,中国实现了资金多次的循环利用,所涉及的资金运用总量不是用财政赤字缺口可以计量的。
现代市场经济,在成熟完备的经济体制约束下,金融与财政必将是协调配合的,资金运行在各自的体系内并且存在交叉与循环运用。信贷资金与财税资金不可能割裂开来,必须是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之内。这也是一个系统观念。
本书没有论述经济绩效的计量问题。经济绩效的计量涉及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两个层面,是双重角度的经济运行考量。货币运用必然产生孽息或者为一个社会目标服务,加上资金来源的稀缺性,由此产生了计量绩效的必要性和可规范要求。不能因为本书是以讨论宏观问题为主而忽略经济绩效的计量。
把宏观经济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部类,用货币数量论等理论加以分析阐释,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范畴,也不可能包容微观经济运行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本书多从总量的角度分析,而不是以结构变化为主线开展论述,其理论的实用特征打了折扣。
现在货币理论,不再是货币政策、财政支出与居民财富增长的简单表象,更多的是涉及经济可持续性增长与经济金融稳健发挥作用在总量及结构上相匹配的问题。时间维度与结构维度必须贯彻到经济决策的全过程。
以上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