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华尔街”再现金融茶暴雷
王磊Sans Wang
关于广州泛茶的新闻最近一直是整个中国茶行业的头版头条;其实这种事件已经不是个案了,基本上每年都会在茶圈发生。这也是继去年底“昌世茶”突然爆雷之后,不到一年时间,茶叶品牌“泛茶”的暴雷。这次因为规模更大,又是发生在全球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广州芳村,所以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很多人认为这又是一个“金融茶”的暴雷,其实更准确地说,这种行为本质就是“金融诈骗”,而茶叶只是被用来作为“金融诈骗”的一个承载体和“背锅侠”。
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市场的贪婪与流量的加持。
泛茶从2021年成立开始,就抓住了两个关键词——“贪婪”和“流量”。
市场的贪婪,极少数投资者对高利润、高回报的疯狂追逐,而忽视本身的商业模式和风险。当把这种贪婪转化为“市场需求”,自然也成了驱动泛茶整个“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要素。
“流量”,特别市场的流量和关注流的量,在这一块泛茶运用得非常炉火纯青,并且推广方式已经到了“反常”的状态。无论是线下和线上的流量推广,“品味价值”“为价值而生”这些广告推广语在整个茶叶市场上到处可见。
在2023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泛茶可谓是整个茶博会的流量明星,它以1800平方米精装展位盛装参展,超大型展位、超人气品牌、随处可见的品牌宣传,刷新广州茶博会多项历史纪录。
这种反常的流量推广做法,让市场中更多人产生认可和信赖,也达到了其不断扩大的“资金盘”的目的。
第二,政府职能是否有缺失?
泛茶的这种模式和“擦边球”企业行为,很多商业和资金的管理模式设计已从法律法规上逃离了政府的监管。
从目前的法律和行政职能看,很难说政府的相关部门存在监管缺失。
虽然广州市荔湾区政府、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政府、各相关行业协会不断发通知函反复提醒市场投资者,防止陷入利用茶作为载体进行金融诈骗。
但是,即使这样也很难从根本上限制个人投资行为,而部分投资者的贪婪和对泛茶的信任,对于政府及相关协会的警示往往是置之不理的。
未来,可能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用创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多部门统一协调前提下去监管这种泛茶这种类似的企业行为,虽然这种难度有点大,对政府职能要求也比较高,但还是非常有必要去做。
第三,对中国茶市场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曾经的“昌世茶”,还是今天的“泛茶”,在这些事件背后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茶行业,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茶的形象和声誉。
中华文化几千年,中国茶及相关的茶文化一直在全球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丰富的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形象名片之一。中国茶以及与茶相关的瓷器等,因为其丰富多彩的种类、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久弥新的传承,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泛茶这种事件不断出现,给中国茶抹黑,也严重影响了国内国外的消费者、爱好者。
另一方面,这种诈骗行为存在会在一定程度导致茶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在如今整个茶行业本身竞争激烈、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下,如果泛茶这种行为有甜头,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市场投资者想尽心思地不断“创新”,这种状况不断涌现,会逐渐导致“茶将不茶”。
买明哲
金融茶不是什么新鲜事,并且相当一部分参与者也都很清楚这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雷爆是迟早的问题,只不过大部分参与者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是那个最后的傻瓜。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的玩家们自带原罪,并不值得同情。
但是除开金融茶骗局,我们其他人也随时可能暴露在类似的骗局之中。这些游戏基本上玩的就是锚定效应对人性的考验。历史赚钱效应是一个“锚点”,被周围人的乐观情绪带动又是一个“锚点”,买入后无法承认损失则是第三个“锚点”。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三个“锚点”的支撑下参与者就很难再下头了。
另外,金融茶骗局近年来不断发生,对于我们的茶文化也将形成不小的冲击。这事将不可避免地冲击到合法经营高品质茶叶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甚至是购买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