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谈一揽子增量政策
石榴姐
向外界传递对于经济,尤其是对民营经济的信心,是上榜富豪们,企业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个信心的根据是什么,企业家们又会如何作为,恐怕需要继续观察。如果腾讯的业绩还能继续持稳,或者腾讯还能继续不断扩招员工而不裁员,那我会相信这个信心是真的。
不过,马化腾能够在官方媒体上发出声音,对于提振市场信心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也要看到,腾讯这些年算是准确把握了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红利,无论是电商、社交还是游戏,腾讯的业务都非常的好,自然是信心满满的。但很多互联网之外的行业,却并不如腾讯这般光鲜亮丽了,如何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对未来的信心,恐怕又是一道摆在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大考题了。
柏文喜
马化腾谈一揽子增量政策:民营经济的信心与未来
12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工商界人士马化腾的采访。作为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采访中深入探讨了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影响以及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他强调,《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推进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而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的组合拳,则真正形成了政策合力,让企业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主业,安心发展。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创造就业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角色,民营企业不仅承载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更是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之前的“民营经济退场论”的影响,民营企业家普遍信心不足,这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宏观经济运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如何让民营经济重回中国经济的主场和应有的角色担当,让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向外界传递对于经济、尤其是对民营经济的信心,不仅是政治正确的需要,也是这些民营企业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化腾的此次采访,无疑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发声。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信号。那么,这个信心的根据是什么?企业家们又将会如何作为?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呢?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信心的根据。马化腾指出,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推进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这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在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民营企业法》的出台到各种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都彰显了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支持。这些法律制度的完善,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也极大地增强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底气。
除了法律制度保障外,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以及政策落地的有效性也是民营企业信心的重要来源。马化腾提到,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组合拳政策,如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市场准入放宽等,都旨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市场活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让民营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让他们看到了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心和行动力。这种政策合力的形成,无疑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信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等外部因素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依然存在,而法律法规执行的不到位,甚至是“远洋捕捞”式的公权力有意“错位”,确实伤害了民营企业家的心。因此,如何让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信心的力量,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力度。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甚至是有意“错位”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际效果,也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和信心。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落实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能够真正落地见效。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
从企业层面来看,民营企业家们也需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更要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民营企业家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和创新路径。同时,他们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然,信心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像马化腾一样站出来发声,传递正能量和信心。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更多的实际行动和成果来支撑这种信心。比如,腾讯作为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其业绩的稳定增长和持续扩招员工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积极回应和贡献。如果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像腾讯一样保持稳健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那么整个民营经济的信心就会更加坚定和有力。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融资支持、权益保护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公平待遇和歧视性政策;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品牌建设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等。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各方面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马化腾的采访中,我们还看到了他对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展望和期待。他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他也强调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责任。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马化腾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刻洞察和远见卓识,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总之,马化腾的此次采访为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信号。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启示。但仅有马化腾等民营企业家的呼吁是不够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推动民营企业恢复信心,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可与持续发展。
钟正生
2025经济展望:破浪有时
预计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目标仍在5%左右。其挑战主要在于,外部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增强。预计中国宏观政策将在促进居民消费回升、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两个方向积极发力。考虑到外贸冲击和政策见效的“节奏差”,预计二、三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速下探,低点在4.7%左右,到四季度企稳回升,实现“十四五”的顺利收官。除却“量”的企稳,“价”的回升更值得期待。预计2025年中国GDP平减指数同比跌幅将收窄至-0.3%,四季度可能走出负增态势,带动中国名义GDP增速明显回升。
一、外贸冲击的节奏差。1、外贸总量与份额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海外需求未必能够维持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以上一轮加征关税的影响做静态推算,短期内将使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回落4.9个百分点左右,对应近一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2%。2、可能存在的节奏差与应对措施。第一,关税落地之前,可能存在短暂的抢出口的效应。第二,人民币贬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加征关税的影响。若美国针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幅度处于20%至30%区间,参照上一轮节奏,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指数超额贬值约5%,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负面冲击。第三,中国可降低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关税,加强与欧洲及亚非拉的联系。
二、物价回升的判断。分产业观察GDP平减指数变化的驱动力量:1、第一产业GDP平减指数与食品价格走势一致,预计2025年二季度之后转而回落。2、第三产业GDP平减指数能否止跌企稳,取决于房价能否止跌回稳,以及居民收入及消费信心能否持续改善。3、第二产业GDP平减指数与产能周期下行密不可分。2025年外贸风险或影响我国产能利用率见底回升的进程,但宏观政策积极发力将有助于产能利用率见底。基准假设下,预计CPI同比增速中枢升至0.8%左右,PPI同比增速中枢提升至-1.5%附近。
三、房地产止跌回稳的支撑。1、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启动链条。房地产止跌回稳的起点是房地产销售增速企稳回升,通过量的回升带动价的企稳,同时传导至投资端。2、2025年房地产市场具备“止跌回稳”的基础,其弹性取决于稳经济和去库存的政策力度。首先,2024年6月以来,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跌幅连续收窄,有望带动房价同比跌幅收窄,但在一段时间内或仍处负增区间。其次,从房地产销售已连续三年低于潜在需求、城镇居民购买力透支状况已明显缓解、购房的近期与远期成本均已明显降低来看,2025年房地产止跌回稳具有客观基础。再次,现阶段要将已存在的购房能力转化为购房意愿,尤需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才能加快形成房地产“销售好转-价格回升”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最后,当前“稳地产”与“稳经济”相互嵌套,地产调整拖累经济增长、经济下行进一步遏制购房意愿、拖累地方财政,跳出负反馈更需中央政府介入,打通收储政策的落实堵点。
四、 财政政策加力的关键点。1、2024年财政发力的堵点。一是,财政收入受限于经济名义增长和土地出让情况;二是,地方政府化债对财政发力形成紧约束;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率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可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2、2025年财政发力的突破口。一是,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我们预计2025年赤字率提升到4-4.5%。二是,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拓宽投向领域。我们预计2025年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从2024年的3.9万亿扩大至4.5-5万亿,或主要用于支持房地产止跌回稳。三是,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预计2025年特别国债支持“两新”规模扩大至5000亿,支持“两重”规模略减少至5000亿,加上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的1万亿,预计2025年特别国债规模在2万亿。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保障力度。我们认为,中央财政加强对民生领域的投资更为关键(例如支持房地产收储、促进生育、增加社保支出等)。综上,为应对特朗普关税冲击,2025年财政政策需额外提供2万亿以上增量。前述各项规模加总基本可以应对外部冲击,但要扭转居民和企业家的预期与信心,促使经济走上正向循环的轨道,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更大力度的财政增量安排。此外,现有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分配体制下,本次一揽子化债方案尚不是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的终点,需要在货币政策配合地方债务重组、优化地方债务率考核机制、盘活地方存量公益性资产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可行方案,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起地方政府作为财政政策主体环节的能动性。
五、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向。1、降息的三点必要性。首先,从配合财政政策角度看,若降息推动国债利率曲线下行20-50bp,预计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1560-3900亿元;若货币政策配合推动城投有息负债成本从2023年末约5%下行至3%以内,预计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约1.5万亿元,节约比例达40%。其次,为对冲私人部门收入及投资回报率下滑的影响,一般贷款的名义利率需要在当前基础上下行20-30bp,以对冲前期盈利回落的影响。再次,为维持合理适度的实际利率水平,需推动实际利率与潜在GDP增速的差值提升至0.8个百分点以上,对应名义一般贷款利率有必要降低30bp以上。综上,考虑到“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预计2025年以7天逆回购为代表的政策利率至少需要下行30bp。2、净息差并非“紧约束”。若货币政策维持近三年的支持力度和降息节奏,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降幅将在20bp左右,2025年尚不会触碰理论底线。2025年“稳息差”仍有余力,可能的方向包括: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在流动性投放过程中,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如进一步降准0.5到1个百分点等);推动贷款按风险水平合理定价;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3、汇率弹性有待释放。2025年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四股“逆风”,预计央行在人民币汇率方面还将严阵以待,在贬值预期较极端的关键节点,央行可能阶段性延后降息操作,并推出抑制人民币贬值的政策工具。不过,稳增长才能稳汇率,要适度保持汇率弹性,不为守点位而守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