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即将发布,雷军发文预热



汉磊
自从小米汽车推出市场之后,小米的股价还是比较乐观的。不得不说小米造车的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小米终于摆脱了智能手机公司的局限性,造车让公司的人潜力又有了新的想象力。这次小米SU7 Ultra刚开始造势,股价盘中一度涨超4%,也让雷军成为了新首富。之后汽车板块的爆发,也有其一定的作用。在之前小米汽车首发后订单暴增和最近雷军对新车的造势之下,其销量预期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

不再犹豫
雷总自己砸盘,我不想当首富…

柏文喜
资本市场的魔幻现实:从雷军首富时刻看小米的造车狂想曲
2025年2月27日,注定成为中国商业史上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当日上午7点,雷军连发四条微博为小米SU7 Ultra发布会造势,资本市场瞬间沸腾,小米集团股价盘中暴涨4%创历史新高,这位56岁的企业家以惊人的财富增量短暂登顶中国首富。但仅仅数小时后,股价断崖式下跌7%,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这场资本市场的"过山车"不仅折射出市场对小米造车的复杂情绪,更揭示了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浪潮中的深层矛盾——在资本狂热与技术焦虑的夹缝中,中国新造车势力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重估。
一、首富幻觉:市值狂欢背后的估值泡沫
雷军财富的"瞬时登顶"堪称资本市场行为艺术的典型案例。按当日早盘股价峰值计算,其持有的小米股份与关联资产确实足以超越钟睒睒,但这种纸面财富的脆弱性在午后暴跌中显露无遗。这本质上是一场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估值游戏:当新品发布与首富话题叠加,短期情绪推动下,市场自动将SU7 Ultra的概念价值贴现为当期估值。但这种资本游戏遵循着严格的物理定律——当发布会结束,概念落地为产品参数时,理性回归必然导致价值回调。
这种估值波动深刻反映了科技企业的资本困境。小米当前动态市盈率已达45倍,远超传统车企的8-15倍区间,其估值逻辑早已脱离硬件制造,而是对标特斯拉式的"科技生态溢价"。但问题在于,特斯拉的溢价源于自动驾驶技术的领先地位与能源革命的想象空间,而小米的造车故事仍停留在"智能座舱+性价比"的传统叙事。当资本市场发现SU7 Ultra并未带来颠覆性技术创新时,估值的空中楼阁自然难以为继。
二、造车迷局:生态协同的美丽陷阱
小米SU7 Ultra的发布,标志着这家手机巨头正式踏入造车深水区。从参数配置看,800V高压平台、101kWh麒麟电池、双电机四驱系统,各项指标都指向高端市场。但仔细审视其技术路径,核心部件仍严重依赖宁德时代、联电、博世等供应商,这与雷军"全栈自研"的豪言形成微妙反差。这种"系统集成商"模式在智能手机时代成就了小米,但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可能成为致命软肋。
当前电动车产业正经历价值重构,利润池从传统制造向软件服务转移。特斯拉FSD软件收入占比已超20%,蔚来NIO Pilot选装率达80%,而小米的竞争优势仍集中在硬件堆砌。其引以为傲的澎湃OS车机系统,本质上是将手机生态平移至汽车场景,这种"生态协同"的叙事在资本市场虽具吸引力,但实际转化效率存疑。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用户转化汽车买家的比例不足3%,远低于华为问界的15%。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产业周期。2025年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行业产能利用率降至58%,价格战导致单车利润缩水至3000元。在这样的红海市场中,小米既要面对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优势,又要抗衡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还要警惕蔚来、理想的用户运营壁垒。SU7 Ultra高达38.8万元的起售价,使其直接进入豪华车竞争领域,这个细分市场年增长率仅5%,却聚集了奔驰EQE、蔚来ET9、智界S9等多款重磅产品。
三、资本博弈:预期管理的艺术与代价
小米股价的剧烈波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预期的资本博弈。早盘4%的涨幅,是市场对"小米首次冲击豪车"叙事的条件反射;而午后的暴跌,则是对产品竞争力和盈利前景的理性重估。这种波动揭示了科技企业估值体系的脆弱性:当企业的技术护城河不够深时,资本市场会用脚投票。
值得玩味的是雷军在武大校友群的"假新闻"回应。这种刻意淡化首富标签的行为,既是对舆论炒作的降温,更是深谙资本市场心理的预期管理。在造车这个需要持续输血的领域,维持稳定的市值预期至关重要。但市场显然不买账——发布会后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超过60%的问题聚焦于汽车业务的现金流状况和研发投入周期,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小米"烧钱造车"的深切担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根据小米2024年Q4财报,其汽车业务已累计投入327亿元,但销售收入仅58亿元,毛利率为-18.7%。按照SU7 Ultra 1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测算,即便满产满销,汽车业务仍需至少三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资本市场留给小米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美联储加息周期导致科技股估值承压,港股流动性持续萎缩,这些宏观因素都加剧了小米维持高估值的难度。
四、破局之道:重构智能电动车的价值坐标系
小米造车的真正机遇,或许不在追赶现有的技术路线,而在于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的价值维度。当行业陷入"算力竞赛"和"续航焦虑"的内卷时,小米能否发挥其"用户洞察+爆品策略"的核心能力,开辟新的竞争维度?
在SU7 Ultra的产品逻辑中,我们已看到些许端倪:可自定义的智能表面技术,将车身颜色、内饰光影与用户情绪联动;米家生态的无缝接入,实现从家庭到出行的场景贯通;甚至与小米机器狗的联动功能,都在试图构建"人-车-生活"的全新交互范式。这些创新虽非底层技术突破,却可能培育差异化的用户体验。
更深层的变革应发生在商业模式层面。当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移动空间",其价值创造逻辑必然重构。小米或许可以探索"硬件微利+软件服务+生态分成"的复合模式:通过车载系统接入米家商城,通过智能推荐创造场景消费;开发车载游戏、办公套件等数字服务;甚至基于出行数据开发保险金融产品。这种生态化反的潜力,才是资本市场真正期待的"第二增长曲线"。
站在2025年的产业转折点上,小米造车的成败已不仅是某个产品的市场竞争,更是对科技企业转型能力的终极考验。雷军的首富时刻如流星划过,恰似这个躁动时代的隐喻:在资本狂热与技术理性的撕扯中,唯有那些真正构建起技术护城河、完成商业模式迭代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抵达新的价值彼岸。小米的造车长征,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