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提出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如何解读?



钟正生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最终消费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作为“2025重振消费之路”系列第三篇,本文重点关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广覆盖之后的下一个难题——参保质量的提升,探讨财政完善社保体系“挤入”消费的可能路径。
成效: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推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人群持续快速扩大,最终消费率也呈回升态势,2019年较2010年累计提升7.2个百分点至56.5%。截至2024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参保10.66和13.2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到95%,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问题:参保质量存在提升空间。习总书记文章指出,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具体看:1)职工社保的保障水平高于居民社保。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都相对较低。城乡居民养老金对于农村消费的替代率为14.4%,还不足以覆盖其食品支出,而退休企业职工月均养老金较居民高2872元,能够超额覆盖日常开支。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率不及城镇职工,医药消费意愿也明显偏弱,人均就诊次数、人均医药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分别较城镇职工低3.8次、3325元和4501元。2)职工社保覆盖率仍显不足,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80.6%和57.6%,数量少0.9和2亿人。已参加职工社保的从业人员存在断缴行为,中断缴费人数比例也有升高。3)灵活就业和中低收入人群成为主要“漏损”。现行制度对于无雇工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未做硬性要求,相关人群主观参保积极性也有不足。一方面,社保缴费门槛较高。现行政策规定的最低缴费基数高于部分人群实际收入,加大实际缴费负担。城镇居民中中间偏下及低收入组平均收入分别是社平工资的52%和28%,调研显示灵活就业人员工资中位数是社平的44.4%,均不及社保缴费社平60%的下限水平。另一方面,社保缴费门槛提升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用以计算社保基数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过去10年累积增长114.2%,而城镇居民、城镇低收入和城镇中间偏下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在过去10年分别累积增长79.7%、55.8%和63.9%,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实际承担的社保费率逐年上升。
解决之道:完善社保体系“挤入”消费。将漏损人群纳入更高质量的职工保障体系,可明显提升其消费意愿,减少预防性储蓄。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制度门槛的降低,这意味着财政需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考虑到中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占比低于其他中高收入国家,且最终消费率有待提振,完善社保体系已成政策“共识”。具体路径有二:一是,通过合理设置缴费基数,降低缴费区间下限,同时考虑阶段性费用减免,或小幅降低社保费率,以缓解缴费负担,使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其能够被更高质量社保所覆盖。二是,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设置中长期目标,拉平基本养老保险中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差距;同时,减缓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的上涨速度,以财政资金的增加“补缺”。

柏文喜
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升级:从“鼓励生育”到“系统性护航”——基于国家卫健委新政及柏文喜观点的深度解析
引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构
2025年3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强中长期政策储备的战略方向。这一政策被视作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深化,也是应对当前低生育率、老龄化加剧等问题的关键举措。同日,重庆市宣布已起草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文件,标志着地方层面与国家政策的协同推进。在此背景下,结合经济学家柏文喜关于人口政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本文将从政策框架、实践难点及未来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框架:系统性支持的“四维重构”
国家卫健委此次政策的核心在于构建覆盖生育全周期的支持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维度:
1. 经济支持:从“单一补贴”到“多维度减负”
政策提出基于多源数据评估生育医疗服务、假期、保险、育儿补贴等现有措施的成效。例如,育儿补贴制度已从地方试点(如云南、宁夏的差异化补贴)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中长期政策储备。柏文喜曾指出:“生育成本高企是抑制家庭决策的核心因素,但补贴需避免‘一刀切’,应结合区域经济差异动态调整。”当前政策强调“精准覆盖不同收入家庭”,正是对这一建议的回应。此外,住房、教育等配套措施的协同(如多孩家庭购房优惠、长幼随学政策)亦被纳入考量,形成经济减负的“组合拳”。
2. 服务保障:托育服务的“普惠性下沉”
托育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生育意愿的长期痛点。国家卫健委要求增加普惠性托位,鼓励社区嵌入式托育和用人单位办托。江苏省在2025年1月发布的政策中提出“设区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并探索托幼一体化服务,这为全国提供了参考。柏文喜认为:“托育服务需打破‘高收费低质量’困境,通过财政补贴与行业标准双管齐下,实现普惠性与市场化的平衡。”
3. 制度创新:生育假期的“成本共担机制”
政策强调完善生育假期制度,但如何平衡企业负担仍是难点。重庆市政协委员陶惠建议将生育津贴发放标准从128天延长至178天,而江苏省提出“优化生育假期成本共担机制”,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分担模式。柏文喜指出:“单纯延长假期可能加剧女性就业歧视,需配套税收优惠或用工补贴以缓解企业压力。”
4. 文化引导:从“政策驱动”到“观念重塑”
政策首次将“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纳入议程,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张睿等专家建议通过媒体宣传、中小学课程融入等方式,扭转“少生优生”的传统观念。柏文喜强调:“社会氛围的改善需长期投入,需将生育友好理念嵌入社会治理各环节,例如职场性别平等、家庭友好型企业认证等。”
二、实践难点:政策落地的“三重挑战”
尽管政策框架日趋完善,但执行层面仍面临多重挑战:
1. 区域差异与财政可持续性
地方实践中,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重庆)可依托较强财政实力推进补贴和托育建设,但欠发达地区面临资金缺口。柏文喜曾警示:“若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可能导致政策‘逐底竞争’,加剧区域不平衡。”当前政策提出“研究建立生育补贴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
2. 政策协同性与执行效能
生育支持涉及卫健、教育、住建等多部门,协调难度大。例如,住房政策中“多孩家庭优惠”需与房地产调控目标平衡;教育领域的“课后服务”需解决师资与经费问题。重庆市政协委员陶惠提出“将生育支持纳入民生实事监督”,或可提升部门协同效率。
3. 社会参与度与观念转型滞后
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生育支持的积极性尚未完全激发。尽管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办托,但企业普遍担忧成本增加。柏文喜建议:“可通过税收抵免、品牌声誉激励等方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协作机制。”
三、未来路径:柏文喜视角下的政策优化建议
基于上述挑战,结合柏文喜近年来的论述,未来政策可从以下方向突破:
1. 构建动态调整的补贴机制
柏文喜主张:“补贴标准应随CPI、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动态调整,并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以平衡区域差异。”例如,可借鉴德国“子女金”制度,按家庭子女数量阶梯式提高补贴,同时通过社保账户直补提升效率。
2. 推动托育服务“标准化+数字化”
针对托育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如师生比、安全规范),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服务透明化。江苏省提出的“托育机构运营补助与实际入托人数挂钩”,可作为量化评估的参考。
3. 探索“生育友好型”企业认证制度
柏文喜提出:“可通过认证制度激励企业落实生育支持措施,例如对达标企业给予信贷优惠或政府采购倾斜。”此举既能降低企业成本,又能塑造社会责任形象,形成良性循环。
4. 强化人口政策的“全生命周期”视角
政策需突破“催生”局限,向“优育”延伸。例如,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如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完善儿童医疗体系(如儿科医生培养计划)。柏文喜强调:“人口政策应关注‘生得起’‘养得好’‘教得优’的连贯性,避免政策碎片化。”
结语:从“政策创新”到“治理范式转型”
国家卫健委此次政策升级,标志着我国人口政策从“短期刺激”向“长期制度建构”的转型。通过经济支持、服务保障、制度创新与文化引导的四维重构,政策正在回应“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的深层矛盾。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实践,这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如柏文喜所言:“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系统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并举,方能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未来,随着重庆、江苏等地的试点经验推广,我国生育支持政策有望成为全球人口治理的“中国方案”。

哆啦兄
阅读了全文,整个文件基本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好信号,但母婴概念股却因为它而直线拉升。只能说不理解但尊重这些投资者的选择,但不打算跟进这波买入潮,因为情绪味道太浓。尤其是在这周股市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又多了点没话题炒作就硬找的嫌疑。
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倒是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近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热议。尽管马斯克第13个宝宝是否为“超级宝宝”仍存争议,但山姆·奥特曼同性繁衍的孩子却官宣了,这多少证明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假如富豪阶层真的已经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定制高质量“优生婴儿”,那么这对于自然繁衍的孩子们来说,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再犹豫
今日消息,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生育有关决策部署,目前,正按国家统一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已起草了促进生育、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