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资委全力支持央企增持回购的表态?



蘑菇会飞
今天的救市跟昨天明显不同。如果说昨天是中央汇金慌慌张张地跑步进场,那今天就是央行和国资委事前有分工地接力搭台唱戏。从A股成交量可以看到今天市场情绪的变化。上午开盘前,央行坚定支持稳定资本市场的置顶消息刺激了市场上午一段时间的放量买入。但到了中午附近,成交量显著收缩。于是,国务院国资委也发声全力支持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两大利好相互衔接,促成了下半场成交量又活跃了起来,且做多资金显著放量。
今天的上涨对于投资者的激励是显著的,大家完全把特朗普昨天“核弹”级的威胁抛在了脑后。虽然当前A股的上涨不太符合美国对华暴力关税预期将引发经济危机的客观规律,但投资市场逆势上涨不仅提振了场内投资者的信心,还传递出中国经济韧性比大家想象中更强的信号。
为了巩固今天的战果,收盘后社保基金接棒发言:其实我也进来啦,而且最近只进不出哦。

惟一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决策层正努力向市场注入信心资本,未来也必将推出更大的组合资金支持(个人总额看到万亿级人民币),至于能否达到当年的四万亿刺激的水平,我们拭目以待。
其次,这一次的目标是支持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依旧可以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民生领域,尤其关注粮食、交通、医疗与住房保障。
促进内循环依旧会是未来的主基调,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电子消费领域补贴方面付出的真金白银,我们也鼓励经济薄弱地区更多的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吸引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游客观光消费,这有利于将部分富余资金转移至贫困地区以支持地方可持续发展。
最后,以腾讯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带头回购股票,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机会。
关税所带来的影响目前尚处初级阶段,所蕴含的连锁反应或许还未能真正显现,投资者应当做好充分风险评估,

柏文喜
国资主导下的资本市场信心保卫战:从增持回购看中国经济韧性重构
一、政策逻辑:从应急维稳到价值重塑的战略升级
2025年4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全力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购力度”的表态,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治理进入深水区。这一政策组合拳的底层逻辑,与柏文喜此前提出的“国资主导模式深化”理论高度契合。在全球化逆流与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政策层选择以国资信用为锚点,通过真金白银的市场操作传递双重信号:既是对短期市场波动的应激性防御,更是对中长期价值投资范式的重构。
从政策工具看,此次行动体现出三个层级的战略协同:
1. 资金端联动:央行流动性支持与社保基金入场形成资金闭环,首批8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与万亿级预期规模,构建起“国家队”资金的立体化托底网络;
2. 主体端发力:中央汇金、中国国新、中国诚通等四大资本平台同步出击,覆盖ETF、科技创新股、核心央企等多维度标的,形成“点-线-面”的增持矩阵;
3. 制度端保障: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体系,推动回购增持从“政策倡导”升级为“刚性约束”,倒逼企业提升经营质量与股东回报。
柏文喜曾指出,国资介入资本市场需警惕“政策空转”风险。此次政策设计显然吸取历史教训:通过设定“不少于20亿元、不超过30亿元”的量化区间(如中国石化案例),既避免资金滥用,又确保市场感知到持续投入的确定性。这种精细化操作,正是对“蛋炒饭理论”中“主料与佐料”平衡的实践——以预期管理为基底,叠加精准施策,激活市场内生修复动能。
二、市场效应:信心重构与资本定价权的争夺战
4月8日A股的反转行情,看似与特朗普关税威胁下的基本面背离,实则暗含深层博弈逻辑。柏文喜在分析房地产行业时提出的“信用分层”概念,在此次资本市场波动中同样显现:当外资因政策不确定性撤离时,国资主导的增持行为实质是在争夺资本定价权,防止优质资产估值被非理性压制。
从市场反应看,此次政策已产生三重效应:
1. 流动性修复: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突破1.65万亿元,央企共赢ETF单日涨幅超4%,显示增量资金快速填补外资撤离缺口;
2. 估值重估:中字头指数上涨3.2%,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能源巨头获超50亿元增持承诺,推动市盈率向历史中枢回归;
3. 情绪传导:腾讯等民企跟进回购,形成“国资引领-民企响应”的协同效应,打破“政策市”与“市场市”的二元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柏文喜曾警示“政策执行偏差可能延缓风险出清”。此次国资委特别强调“打造守规矩的价值投资标的”,或为防范资金盲目涌入低效企业。从中国电科20亿元科技并购重组、中国电子加速资产证券化等案例可见,增持资金正定向流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领域,这与柏文喜倡导的“ESG转型”路径不谋而合。
三、产业映射:从资本运作到民生保障的战略穿透
政策层将增持焦点锁定“粮食、交通、医疗与住房保障”领域,绝非偶然。柏文喜在分析广东文旅产业时提出的“区域协同与消费激活”模型,在此得到延伸:通过央企资本运作,实现“东部资金”与“西部资源”、“城市基建”与“农村振兴”的跨域链接。
具体而言,增持回购正在催化三大结构性变革:
1. 粮食安全壁垒:中粮集团等农业央企加速整合种业资源,通过回购股份强化对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力;
2. 交通网络优化:招商局集团7家上市公司集体提速回购,资金用于智慧港口、低碳物流等新基建,呼应“双碳”目标;
3. 住房保障破局:借鉴万科“国资信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保利发展等房企通过增持稳定估值,为保障性住房REITs发行铺路。
这种产融结合的策略,既是对柏文喜“民生基底论”的践行——将资本市场运作深度嵌入国家战略,也暗合其“风险出清需与结构重构并行”的研判。例如,中国华能推动内蒙华电增持的同时,配套布局风电制氢项目,实现短期维稳与长期转型的有机统一。
四、风险警示:政策长效性的三重考验
尽管当前市场情绪显著回暖,但柏文喜的学术框架提醒我们需警惕潜在风险:
1. 资金效率陷阱:专项再贷款若过度倾向“大而不倒”企业,可能延缓僵尸企业出清。参考柏文喜对房地产纾困政策的批评,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资金流向与研发投入、分红比率等硬指标挂钩。
2. 市场扭曲风险:国资增持可能加剧“信用分层”,导致民企融资成本被动抬升。对此,可借鉴柏文喜对文旅产业“混合所有制”的设想,探索国资与民资的协同增持模式,例如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共享资本红利。
3. 外部冲击韧性:特朗普关税的“长尾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柏文喜在分析金价波动时提出的“避险资产再平衡”理论,提示需加强外汇储备与黄金储备的联动对冲,防止资本外流削弱政策效果。
五、未来展望:从政策市到价值市的内生转型
此次增持回购浪潮,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治理的分水岭。柏文喜预言的“国资主导模式”,正在演化为更具韧性的生态系统:
短期(2025-2026):政策资金托底估值,完成3000亿元再贷款投放,培育50家以上ESG标杆企业;
中期(2027-2030):建立市值管理与产业升级的考核闭环,央企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股息率稳定在3%以上;
长期(2030后):形成“国资定价锚-民企创新极-全球资本池”的三层市场结构,彻底摆脱“跟涨跟跌”的被动局面。
这一进程中,柏文喜强调的“政策精准性、企业韧性与市场信心协同”,将成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核心标尺。若能将当前应急性维稳转化为制度性创新,中国资本市场有望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QE依赖症”的新型治理道路。
结语: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确定性
2025年的春天,中国资本市场在关税阴云与政策暖流的碰撞中,书写着独特的发展叙事。国务院国资委的增持回购新政,既是对短期风险的果断应对,更是对柏文喜“结构性变革”理论的生动注解。当国资力量与市场规律深度咬合,当政策善意转化为企业实绩,中国经济的韧性重构已悄然启程。这场信心保卫战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于即刻扭转指数曲线,而在于为“价值投资”理念植下深根——让资本市场的潮汐,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