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十年,我们看懂了什么?
但是十年后,整个互联网的大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知乎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打开最新版本的界面,扑面而来的信息海洋,知乎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往往藏在深处。知乎确实变了,但变的不仅仅是知乎,十年后的今天整个互联网圈的生态都已经面目全非。 | 相关阅读(36氪)
峰婆婆
“所以最终,故事模式一定占据主导。从用户的心理角度说就是:增量+故事+情绪+貌似逻辑获得感。”10年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发生的变革(全球互联网其实也一样变了),用户“喂养”习惯、机制在算法、流量、获利生存方式的挤压下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不得不适者生存,知乎即便有再硬的内心和腰杆,也要向生养他的“土地”弯腰跟随。
周维亚
知乎的名利收益带来的是又一份天涯的无奈,当初知乎初期之所以风评好主要是有很好的管理监督制度,然而取消监督流量为王的时代开始后知乎的风评一年不如一年,这其中的问题可以说耐人寻味,如今的知乎毫不夸张的说已经很明显的没有了任何亮点成了一个暗线微博的味道,然而微博可以那样任性而知乎却不可以,原因很简单知乎的初心是答文的氛围理性良好然而这个初衷随着知乎的商业化而变得四不像,即没有微博的热闹互批也没有百度的百家争鸣,与B站的比较上也没有B站的严格审核,如今的知乎是一个没有氛围没有亮点错误文很多抖机灵到处都是的平台,也许留给不少离开知乎的高质量网民的就只有曾几何时的美好回忆了。商业化与氛围并存有的平台做的可以而知乎却成了一个反面教材不得不让曾经的知乎死忠唏嘘不已……
言冬
从取消邀请制开始,知乎就已不再“阳春白雪”。企业始终需要实现收入,因此做一个更开放的知乎,其实是一次针对商业盈利的改革。
不过这显然还不够,身处迫切流量变现的大环境下,面对头条、微博、B站等强劲的对手,知乎不战则亡。内容平台主要的资源是作者,尤其是头部作者这样的稀缺资源,企业能做的除了用情怀吸引他们,可能就只有收益了。
10年前,一群讲究情怀的人让初生的知乎成了爆款。而10年后流行名利双收,这就是现实。
有些人会鄙视这种“物欲横流”。不过如同买书需要付款一样,向花费大量心血整合知识的作者们援金,也是支持其继续创作优质内容的一种致敬。
下一个10年,只要始终保持对内容审核的严谨态度,知乎们可以继续清高的收获名利。
两碗扬州炒饭
流浪大师沈巍的爆火到没落,印证了社会的浮躁。还有多少人没事会打开知乎呢,打开抖音让时间消失个2、30分钟不香吗?知乎还要逐字逐句绞尽脑汁地去理解答主的意思,自讨苦吃。
是什么造就了浮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