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谷歌妥协,数字广告业要变天

2021-03-04 13:0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3月3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表示,计划在明年停止使用、停止投资用于用户跨网站浏览时进行身份识别的追踪技术。考虑到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数字广告公司,上述决定可能重塑整个数字广告行业,或助推该行业放弃使用这种个性化追踪技术。 | 相关阅读(华尔街见闻)
51
王亮亮

王亮亮

刑辩律师、知名网友、话聊家

1、 个性化广告的背后是用户画像,而精准的用户画像来源于个人信息投喂。通过收集个人信息,分析用户的个人特征,如职业、经济状况、健康、教育、个人喜好、信用、行为等方面,形成的用户特征模型,就是用户画像。
 
2、 用户画像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户画像,通过直接使用个人信息,如用户性别、设备信息、位置信息、地址、交易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公开互动记录等形成。二是间接用户画像,通过使用特定用户以外的个人信息,如统计学数据,群体数据等形成,如成年男性、年轻白领、在校大学生等标签。
 
3、 显然直接用户画像比间接用户画像生动,因为针对特定人,必然做出的行为预测更准确,广告投放效果更好。但是,中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除非用户授权同意,使用个人信息应消除明确的身份指向性,避免精确定位到特定个人。推送商业广告,不应使用直接用户画像。
 
4、 问题在于互联网世界,技术有太多的能力绕过法律进行直接用户画像。虽然一个平台内部收集个人信息可能有隐私政策来提醒用户收集了什么个人信息,即使如此,大多数的隐私政策依然暧昧不清,不信去看看微信隐私政策对个性化广告的描述,或者试一试看多少步才能关掉个性化广告。微信还只是一个平台,而跨平台收集个人信息,就更加容易突破用户画像的限制,不同平台的信息聚合,“间接用户画像”也还是能被凑成“直接用户画像”。
 
5、 一个遗憾的事实可能是,我们很大程度上想保护的个人信息本身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了伪命题,一种虚妄但又美好的想象。
 
6、 所以不是谷歌的妥协,而是谷歌的进化,它似乎打造的是一个更加全能的“个人信息黑箱”——“隐私沙盒”。

32
Lynn,Zhang

Lynn,Zhang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个性化推送服务一方面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隐私保护这方面始终得到诟病。谷歌这一改变或许确实会带来较大的变化,当个体隐匿在同一的群体中,自然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但与其同时,推荐的准确度应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谷歌放弃个性化不会代表个性化推荐的终结,最终还是要由用户的选择来作出回答。许多用户在隐私保护和使用方便上,往往是选择了后者。隐私侵犯问题就是一个说起来几乎所有人都会义愤填膺的事情,但实际上,真正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放弃便利的人却很少。

22
杨安琪

杨安琪

想当时间的朋友

身份识别一直是有争议的。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仍处于高速发展中,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必定会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一些新的挑战。
对处理包括人脸等个人生物特征在内的敏感个人信息作出更加严格的限制,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并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这里互联网巨头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