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粒变人造肉,海底捞是控制成本还是在创新?
骑行人张浩
自打美国Beyond Meat一夜成名后,人造肉就开始被公众广泛关注。事实上中国人造肉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远早于美国。最初是和尚们的创造,经过不断改进,口味和造型早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不过因为食客的局限以及不以商业为目的的发展,知名度并不高。有一段时期,在斋菜外包食堂化的进程中甚至一度变得难觅踪迹。
抛开人造肉的健康属性。作为一家中高端火锅企业,居然已经把压缩成本的主意打到了配角小料上头,实在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消费者不是傻子,注重口感刺激的麻辣火锅本来就不是什么健康概念的餐食,小小的牛肉粒就改变整体的属性了?而真肉粒转入菜单也坐实了海底捞这次的变革只是要赤裸裸的控制成本。只是你连小料的成本都开始严控了,那锅底和主菜的品质是不是也开始打折扣了?
成本控制始终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之一,但是在什么上去做控制也往往影响未来经营的可持续性。除了这次牛肉粒事件,今年还爆出2020年净利润下降约九成,联合创始人提前2个月减持已发行股本的15%套现49亿港元等负面新闻。让人很难不联想到海底捞经过一波快速扩张的操作后会不会也迅速一地鸡毛?
周涛
可以理解毕竟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都是必须控制的,精细到每一个细节的成本控制企业才能生存,生存下去了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Chelsea常笑
以推出植物蛋白的创新掩盖降低成本
杨三
牛肉粒变味伴侣,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变相涨价。原来,海底捞既然把牛肉粒作为自助小料供应,就意味着公司愿意承担这一原材料的损耗,而消费者自主拿取,只要不浪费,量多量少全是个人自由(从消费者权益均等角度来看,人均消费50元和人均消费150元的消费者拥有同样的“牛肉粒自由”,不应与消费数额挂钩)。就像大胃王去吃自助餐,会有人指责你吃多了么?现在网上出现了很多“体谅”海底捞、讨伐消费者的声音,我实在不能理解。
当然,海底捞调整经营战略是它的选择,可能的确有“苦衷”。但像我这种把牛肉粒当成海底捞“灵魂”的人,可能就得考虑考虑是不是还会再去这家已经没有其他亮点的火锅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