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费高达30万/年,超5成网友希望学校能教到位
Hedouwudao
现代文明社群的一个内涵特征,也即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独立家庭的思考和判断,无论实际上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认真的思考、思考的逻辑结构内容是怎样的类型……
所以,也就有了各抒灵趣、众妙毕集,或者说集苑集枯、各有所爱,亦可以说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可以在教育领域,他日或许也可以在其它领域……
Anyway ,且看他山之石,可为玉考……或许的,介就是人类社群发展到尊重个体的思考和判断的固有属性和天然基因……
共享下来自UNSW Business School的Dr. Amy Niu的视角:
基础教育现状国内做的越来越好了,高等教育确实还差着一大块,十几年以后估计也是翻天覆地的。
这些年,我在澳洲,慢慢的理解西方的教育体系。这里才是真的拼爹拼妈的地方,而且真不是一般人能拼得了的。
首先,拼经济,至少家里有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所有学校都是早九点到下午三点。每周还要有一天去做志愿者,陪小朋友们读书。双职工家庭只有被鄙视的。所以自从孩子上学,我从来不坐班,除了讲课能不去学校就不去。
其次,拼素养,谈吐,一举一动都得拿得出手。年年学校都要请家长去给孩子们讲一课。我年年给孩子们讲从好朋友到商业并购与合作。
最后,拼文化,人情世故也是捉摸不透的。现在我还是搞不定,不过自从我毫不谦虚的把我的title改成了Dr.之后,终于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另眼相看。
至于学校,老师,那真的就是打酱油的。看现在国内很多人抱怨老师什么都让家长弄,国外的爹妈们才是微微一笑,国外的老师那才是什么都不管只管考试看你孩子会不会。哪里是考孩子,完全是考爹妈。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文史通鉴,哪个不是爹妈教。国内老师至少告诉你让你教什么,在这里,一个高考考一个月,十几门考试想考什么考什么,当爹妈的都不知道要教啥。而且从小到大一本教材都没有。
这里的学校没课本,没作业,老师和家长一年见两回。每天在学校也完全不上课。学校只是给孩子一个有营养的环境,至于孩子在游戏,劳动中学到什么,那就完全看孩子理解到什么了,连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孩子学到了什么。
理论上来说,一颗种子,放到有营养的环境中,他就应该会成为有用之才。可这和考大学完全两码事啊。所以,这里的老师也完全不把考试,考中学,考大学作为目标。有的孩子也许会成为建筑工人,有的孩子也许会成为厨师,连我们新洲排名第一的中学,都是一所以农业为专长的农业学校,每天带着孩子们种土豆,种地,养羊。孩子们是不是能从这里学会数理化,那要看孩子自己了。但是这所中学的高考成绩已经几十年连续排名全澳第一了。连一年5万刀学费的私校也有不少是以农业知识出名的,我家后面的私校就是院子里有很多的羊,牛,猪。每天看着各个年级的孩子们白天种地,喂牲口。
内卷化的问题是一直以来华人教育一直有的问题。这个和西方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同。这里的小学,一年级都会教分数和小数,到六年级还教分数和小数,年年都会说到这个概念,但是至于每一个孩子到几年级才理解,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中小学的生活更像是在过日子。学校尽量提供给每个孩子一个有营养的环境,他们去了学校愿意吸收什么就吸收什么。
所以,急坏了华人父母。
这边的大学还是比国内好太多了。其实我现在更理解了大学的含义。国内的大学和基础教育差不多。而国外的大学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学术人才。如果孩子以后准备做学者,那可以,如果只是工作,没必要。所以国内大学的老师没几个真正学术水平高的,更多的是教学老师。国外可以说没有教学老师,全部都是学术老师。这也就意味只教学只是他们最小的一部分工作,而且学术水平高的老师也不一定会讲课。
如果准备做学术,那我可以肯定的说,必须出国,现在国内的科研水平还是太落后太闭塞了,完全不在一个世界里。
但是,如果孩子真是天生是做学术的料,那在国外接受中小学教育,从而脱颖而出的,那绝对就是个个都是精英。因为他们真的知识面太宽太宽了,思维能力太强太强了。这个真不是教和学出来的,是他们天天在老师的带领下种土豆,盖猪圈的时候体验出来的……
张国防
说到教育,有句非洲谚语这样说: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反其意而言之,如果觉得孩子的养育有问题,那可能是,或者说必然是村庄有了偏差......
当下发展阶段,最大公约数类型的教育(不包括独立选择的教育类型)中,所谓内卷、鸡娃等,是村庄、社群、社区在发展和变革,就像如今悄无声息其实历史视角看轰轰烈烈的合村并居城镇化一样......
不用细看,就会发现,讨论这一现象级问题的时候,有沉浸其中者、有围观者、有社群代表、有组织管理者,有各行各业包括但不限于非教育行业的家长、有校内教育者、有校外培训者等,但唯独没有孩子们的声音,孩子们,被家长、家庭、社群舆论代表了......
或许会说,孩子还小,不会表达,表达了也不成熟......可是,另外一个角度,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孩子表达的引导和练习......
所以,这是村庄、社区、社群自身内在的事情,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历经......
之前阶段,大部分家庭,确实没有太多判断力,或者没有判断意识,交给学校,真就是100%信任和放心......
目前阶段,这类社群中的大部分家长,综合作用影响下,开始独立关注教育了;但,看似关注教育,其实大多在“教育之外”呐喊使劲,对教育本身的参与度极其有限,认为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机构,后者就应该100%担当好教育,而学校、机构又有其规则和边界,只能担当教育的一部分职能...... 如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信任缺乏,吵吵嚷嚷......更不要说还要涉及教育从业者,作为社会的一个普通人所面对的生活各种......
随着社会趋向现代文明发展前进,家庭会分好多类型,孩子也分好多类型。
教育本身易是一个多类型的概念,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类型之间,没有差距,只有差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教育范畴还有一个说法,什么类型的孩子,都有适合带他的老师;什么类型的老师,都有适合他带的孩子。所以,面对家庭的、面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适配,是一个平衡,适合的教育,就是完美的教育,不适合的教育,无论什么角度判断的优劣,都是问题多多的教育......
适合最重要,但适合的前提是自己有独立的认知,如果木有独立认识,或者独立认知不清晰,那就是去找最大公约数的教育,这里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找到自己家庭的:平衡感......
说到独立的认知,比如作为家长,有个“自我觉察”的概念,也就是自我认知。人到了作为父母的时候,是能够自我觉察的大好良机;其中,也可以看到,自己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因为孩子”,向深看,也是“因为自己”。时时意识到孩子教育选择中的“因为自己元素”,就能分清晰是孩子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一定要执著于孩子达到什么结果,尤其是上了什么大学这样的短期结果,几乎必然的不会开心称心,以及非常有可能偏离最初“为了孩子”的发心,变成“为了证明自己选择正确了”。
这也就有了整个社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众多参与者中,唯独没有孩子声音的现象了......不是孩子不想发声,一是没让孩子发声,更冷冰冰的是,孩子不具备发声的能力......
不过的,这终究是个发展历程中的中间量,就像当下整个社会尚处于发展的初阶阶段一样,社区、社群、村庄尚不成熟,更不娴熟......
娴熟的村庄中,不是今天讨论的这些问题不存在了,而是对存在的这些个现象,各有有了自己的选择,有了自己的适配和平衡......
薄荷酱
校外培训的火热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很多都市家庭生活电视剧都会涉及到校外培训题材,这已经成为居家育儿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即便近年来高考推出改革,也依然没有缓解校外培训热,一些培训机构反而转入地下,而培训费更是惊人地一路疯涨。
虽然几乎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委员呼吁监管乃至取缔校外培训机构,将教育资源更多地集中投入到校内,但另一边又出现了学校课业减负的呼声,似乎还缺乏一个统筹协调机制,而最根本的是学生表现评价机制的变革,真正做到不再“唯分数论”。
亚历山大·面瓜
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补习花费数十万元,还有的家长给补课老师买楼房的,发生在长春市。有的老师上课不好好教课这是事实,目的就是让学生上课后补课班。
陈CC
教育一直是困扰着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老大难问题。今天到处都在说“越来越卷”,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例如在中小学阶段,考上好大学是一个普遍的目标,但高校名额就那么多,僧多粥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的其实是相对能力,就是要超过别人,所以各种校外补课,先修课程,就是这种现实的产物。
可以看到现在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考上大学却更加困难——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加压。而课外补课机构在其中既是因也是果——为了超过别人,自然要在校外继续“加赛”,而这些机构又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制造焦虑。学的东西也五花八门。反而挤占了学校学习的空间,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原本作为社会公平红线的教育也有了拼财力的战场。更有甚者以此作为“财富密码”,爆雷、圈钱跑路的乱象也层出不穷。所以才要一再呼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教育的事还是要在学校的领域内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