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博士后”被逼成最尴尬的临时工

2021-03-31 15:40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师资博士后们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多元的岗位职责,按照通行规则,他们原本能顺利取得高校的正式教职。但在愈演愈烈的高校科研GDP竞争下,师资博士后最后变成了高校的“学术临时工”。 | 相关阅读(文化纵横)
50
王亮亮

王亮亮

刑辩律师、知名网友、话聊家

据统计,从1978年恢复招生开始到如今,我国总共授予博士学位人数达到1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听起来很大,也是很多人吐槽中国博士数量多的缘由。
但看相对比例,以14亿人口计算,博士比例也仅占人口万分之七左右,美国约为1%。可见并不是博士数量太大,导致博士后廉价。
而是虽然40年发出100万张博士学位,但是培养体系与现实需要的极端偏离:博士搞学术,缺乏做冷板凳的环境和能力,博士去市场,缺乏务实的技术能力。
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市场竞争,学校的“压榨”更为平和,加之高不成低不就,所以部分博士毕业只能试图去大学谋求教职,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博士学位和研究能力两层皮,学校设定“非升即走”“不发表就出局”的规则也情有可原。
不是博士学位廉价,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士,也不是拿到博士学位就能背书学术能力。
这一串窘境不仅说明了博士学位的“注水”,也说明了捍卫这一最高学位,需要每一个博士的“荣誉感”,而不能只是功利地读博士,陷入一种群体的非正常“内卷”。

48
成宝拉

成宝拉

师资博士后本应该是学校储备的师资力量,除了跟科研博士后一样要开展学术研究,还要参与一些教学和管理实务,为最终留校做准备。

但目前师资博士后沦为廉价劳动力,为很多杂事缠身,并不能体现出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与职责,出站之时最终还是要拿科研成果说话,否则就只能遗憾地离开,面临着很大的“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

过分看重科研成果数量,加剧了师资博士后的功利性,不见得愿意真正为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服务,与学校提前培养储备师资的初衷是相悖的。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