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微信启发的美国版“公众号”,居然值 6.5 亿美元
王衍行
启示一:“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简单 。”这是乔布斯的一句名言,现在用在Substack上最恰当不过了。企业在做品牌推广和营销时,通常会把新产品和打折信息群发邮件给目标消费者。Substack也在干这件事,许多传统媒体人通过Substack搭建了独立的内容“帝国”,以收费的方式向用户邮箱推送,Substack“忽略”平台力量,让用户“点对点”付费订阅给个人。Substack的产品模式非常简单,使用的也是国外用户日常沟通的媒介:邮件。
启示二:新的媒体商业模式可以“四两拨千斤”。硅谷的社交媒体和流量聚合平台与新闻行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微信等蓬勃发展,使媒体走下了神坛,传统的”新闻为王”逐渐演变成了“”新闻为工(指工人)”,譬如,当Facebook、Twitter越来越成为人们新闻消费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分发和媒介属性被大大削弱,他们成为依附于流量平台之下的内容生产者。
启示三:内容为王,渠道为后。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就是创造一种环境,让恰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稿件。媒体合理的商业策略是提供强大的新闻,让全球数百万人愿意为此付费。媒体依旧在于深耕优质新闻内容,而不是片面追求网上点击率,而人们仍需要媒体来理解世界,也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
启示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Substack为优质作者提供了“英雄的用武之地”,让世界没有埋没的人才。个别媒体人抛弃大平台,投奔Substack。
东木
Substack邮件通讯与微信公众号十分相似。从技术层面上说,微信就是中国的电子邮件服务。Substack很受欢迎,你可在电子邮件列表上找到某人,可以在他们被追踪的某个地方持续联系到他们。
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转到Substack之类的通讯服务来与读者建立联系,既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又增加了一种赚钱的方式,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读者的订阅来获利。Substack 不仅给予创作者绝对的创作自由,也给予拥有自我意识的读者足够的自主选择权。用户订阅 Newsletter 最根本关注的是作者和其内容,这是为什么 Substack 能够崛起。据说Facebook也正在开发自己的类似Substack的产品,主要针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无论媒介如何,内容依然为王,无论是移动端的APP,还是传统的电邮,只要内容好,便会吸引用户,这是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