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太多?”鄙视链没有赢家
张国防
文理分科的教和育,清华建筑学院历程的玩索中,窥见一斑......
当年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一直坚持把建筑系叫做营建系,取自《诗经》“经之营之”。
林徽因曾在《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这样写道:“好建筑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
美观:具有合理的权衡(非: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孤耸高峙、细长突出等违背自然律的状态),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诚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非:掩饰、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
要做到这些,一个好的建筑系学生不应该只会画图纸造房子,应该赋予建筑学更为广义的内涵......
然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凡不是搞窄义建筑的都离开清华,画油画的李宗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美术史的王逊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常沙娜到了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孙君莲被调到中国贸促会,钱美华回到北京特种工艺公司,无可奈何花落去......
时至今日,2010年代的这个城市的新建筑,北京城东望,矗立起一座中国尊,大帽建筑的高高版,非但不能引导人们延伸至深空宇宙的思考,反而压抑着任何活跃的小思考大想法;头重腰细,孤耸高峙,突兀在这千年古都天际线,一时半会还换不掉......
回到清华校园,时下正值建校110周年校庆月,校园东扩再东扩建,但时至今日,近几十年来建筑,看似所谓威严、宏大有余,遗憾的是几乎没一座能与建校初期的大礼堂、学堂、图书馆们一样,与人和谐,让人赏心悦目以及尊重,置身其间浑然不觉的人文日新......
反之亦然,文而不理,断然不会出现上海市场监管局反垄断报告书中严谨、精准、基于临界分析的假定垄断者利润数学建模和计算的有理有据有节的定量实证、有规则有边界、清晰、完整、坚定,公平公正以及尊重,否则,奏是仅仅定性,说理说教,往往概念和边界模糊,有时非常容易滑向主观式、运动式......
再比如商品金融市场融通领域,理有金融、会计、数据模型与决策(DMD)等,文有管理沟通、管理思维、商务谈判、著名企业史研究等......
"资产<=>资本"流动式中,理工要素是创造出“资产”主力,但“资产”不在市场流动交易实则毫无价值;人文要素作为“<=>”所表示的交易流动达成中的范畴力、逻辑力、架构力、概念力、沟通力、谈判力、共情力、小意义力,文不可抹......
窥一斑又一斑而阅全貌!
所以的,包括但不限于清华经管砥砺践行的通识教育,文理融通,链接个些许过往,面向未来......
邹佳铭
文科教育是我国的人文教育,鄙视链产生的原因可能就是人文教育不足。我们通常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产生鄙视。或者说,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会尊重万事万物,鄙视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把教育作为一个人的内在体系,人文教育是灵魂,是软件,专业技能教育是操作系统,是硬件。前者决定了后者做事的方向,以及可以走多远,是最深层的驱动力。
耶鲁大学强调本科教育,且本科不教授任何专业知识,是通识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核心是把学生培养为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的人。耶鲁大学校长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也就是说,教育是先育人,再授业。我们的教育,恰恰忽视了前者。
任何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要经历无数挫折和困境,让他们胜过众人的,恰恰是人文教育赋于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牛顿的重力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先有想象,再有科学论证。这也印证了中国一句老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L
古有文官武将,今有文理分科,大致还是这个方向,说鄙视的还是自视甚高,太瞧得起自己从前人那里学习或照搬而来那么一丢丢东西了。
Eric
文理分科是一个很传统的学科划分概念,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家做这样的划分,专门培养相应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但现在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很难再把工作单纯分为理科和文科,文科还能细分为人文和社科,而社科的很多研究也用到了理工科的思想乃至方法;包括理科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化,新工科在高新技术研发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很多工作而言,没有人能单纯凭借单一方面的知识胜任,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才会有越来越大的用武之地。
观星
“文科无用论”一如“读书无用论”一般,空谈表象不思内里本质
R🐰
“文科无用论”作为一个价值判断是错的,但作为对现状的描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什么大家觉得文科无用,为什么家长普遍不希望自己孩子大学学文科,简单说,因为当今中国社会,文科的职业通路很不正常。请注意,不是不顺畅,而是不正常。毕竟大多数人看待专业,还是从吃饭的角度入手。
文科生就业,没什么对口不对口这一说。按照互联网的说法,比较“文”的职业岗位,都没有什么“护城河”。比如秘书这个岗位,学文秘专业的,未必有学这个单位业务相关专业出身且文字功夫还可以的人做得好。